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用吟诵来解释格律诗的孤平、三平尾和拗救的一种尝试

(2012-01-06 23:41:43)
标签:

格律诗

吟诵

平仄

入声

孤平

拗救

三平调

分类: 砸七杂八

首先要说明,我不会吟诵,而且我觉得,就是会吟诵的人,也很难说清格律诗中那些特殊规则比如拗救、孤平、三平尾等,与吟诵存在什么样的关联,因为从未见哪本书或哪个人谈起过类似这样的话题。不过,我还是愿意做一些大胆的猜想,虽然没有什么学理根据,我对这个也完全外行,但这些问题萦绕在我的脑子里很有一段时间了,不把它说出来,就感觉心里不痛快。这些猜想不一定有多少道理,如果有人愿意进一步研究,或者因此引发讨论和批评,是我求之不得的。

古人吟诗,是要严格地区分平声、上去声和入声的。我们知道,吟诵的一个基本规则是“平长仄短”,但要细分起来,恐怕情况就比较复杂了。首先,这个“仄”包括了上去入三声,这三声相对于平声来说,都是“短”的,但短的程度又是不一样的,上去声相对要长一些,而入声则更短。因此,就声长来说,有三种情况:

长音(平声),中长音(上去声),短音(入声),简言之,就是长、中、短。

而长音的具体长度,又是可调的,吟诵者可根据需要,在吟诵时把它再拉长一点或适度缩短一点,只要在听觉上能分辨出它是平声的长音,不与上去声的中长音相混淆,就没有问题。但上去声的中长音就基本不可调了,因为如果把它拉长,就容易与平声的长音混淆,如果把它缩短,又容易与入声的短音混淆。入声的短音也基本不可调,因为入声本来就要求短促、“急收藏”,如果把它拉长,就与上去声混淆了,把它再缩短呢,因为它本来就很短促了,再缩短的空间有限,太短了也容易造成吐字不清。

这里,我们得出一个结论:吟诗时,平声的音长可调,仄声的音长不可调或基本不可调。从这个结论出发,我们来猜想吟诵与格律诗某些规则的关联。

先来看一个最简单的:三平尾。

大家都知道,三平尾是格律诗的大忌。为什么会是大忌呢?从吟诵的角度来说,平声是长音,特别是诗句结尾那个平声字,更是要拉得很长,为了表达情感的需要,这个结尾的字是不能轻易缩短的。而如果这个字前面又已经有两个平声字,这两个平声字虽然可以适度缩短,但也不能缩得太短,否则与仄声就混淆了,体现不出平声特征。这样三个平声字连在一块,声音就拉得很长很长,就会给人“声嘶力竭”的感觉,并不好听,吟诵者本人也会感到很累。因此,三平尾就成了格律诗的大忌。

再来看拗救。比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不”字这个位置本来要用平声字,现在用了仄声字“不”,因此对句“吹”这个位置本来应该用仄声字的,现在改用平声字“吹”,来“救”上句的“不”字。这就是所谓“拗救”。拗救不仅可以一平救一仄,甚至可以一平救几仄。换句话说,如果把“烧”字也改成仄声字“爇”,那么,下句还是像现在这样用一个“吹”字,就可以同时把“”和“不”两个仄声字全救了。这种拗救究竟有什么道理?似乎也可以从吟诵的角度来解释。我们知道,格律诗是由若干“联”构成的,每一“联”又由出句和对句构成。在吟诵的时候,要求每一联吟诵的时长要基本相等。如果某一联的出句,在本该用平声字的位置用了仄声字,那无疑吟诵这个出句的时长就变短了,这时,就要在吟诵对句时,把损失的时长找回来。找回来的方法,就是在对句中本该用仄声字的位置改用平声字。又因为吟诵时平声的音长是可调的,所以当出句连用了几个仄声字而变得更短时,只要把对句拗救的那个平声字拉长一些,就可以把损失的时长补回来。因此一平可以同时救几仄。这就解释了“拗救”。通过这种拗救,虽然出句和对句吟诵的时长不相等了,变成了一短一长,但这一短一长两者相加,使得这一联的吟诵时长,与其他联的吟诵时长保持了基本相等。

最后来看下孤平。用吟诵的时长,似乎很难解释为什么孤平是格律诗的大忌。

仄平仄仄平,是为孤平。从当句来看,既然吟诵时平声可以拉长,那么现在第一个字被仄声了,吟诵的时长短了,我们把作为平声的第二个字拉长一些,不就把时长找回来了吗?从出句来看,如果出句是仄仄平平仄,那么两个平声也是可以适度拉长的,以补对句首字由平变仄后的时长损失。如果出句是平仄平平仄,那就更简单了,等于出句和对句的首字作了平仄对调,不需要将平声字作刻意的拉长,这一联的吟诵时长就与其他联基本相等。这样看来,孤平作为格律诗大忌的理由似乎不充分。至少从吟诵时长的角度看是这样。也许还有更深的原因吧,比如吟诵时的美听、换气等,这就需要坐等有吟诵实践经验的人来分析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