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对新韵支持者“采薇居主人”四点理由的反驳

(2011-07-18 05:23:30)
标签:

杂谈

在微博上,一位叫“采薇居主人”的博友,对新韵进行了辩护,提出了四个问题。他的这四个问题,乍看起来颇有道理,这恐怕也是许多新韵支持者支持新韵的主要理由。因此,有必要把这些问题辩析清楚。当然,我的辩析也未必就对,还请方家特别是音韵方面的专家指正。

(采薇居主人)新旧韵之争一:很简单的问题,用韵的目的是什么?一首诗你现在用平水韵古音读出来还是用普通话读出来?诗词作为信息源有两种传播方式:文字和语言,而后者趋音乐性的结果便是格律的成熟,平仄是为节奏,用韵是为音律和谐。

答:这里的问题,是认为诗的字音,要与口语的语音挂钩。这样做是不对的。因为口语的语音始终在变化,没有什么东西能管住它,字典也管不住它。同样是普通话,我们今天的口音,和一百年前的,以及一百年后、二百年后的,就会有一些字的音不一样。换句话说,如果我们写诗与当下的口语挂钩,那么现在读起来当然是音律非常和谐的,或者说感觉非常押韵的,但不能保证它的音律以后就一直和谐,我们的后人再读它,可能会感觉不怎么押韵。这与我们读古人的某些诗感觉不怎么押韵是一个道理。这个问题有没有好办法来解决呢?我认为是没有办法解决的。诗的字音一旦和口语这匹野马挂钩,就等于取消了规范。你当时可能爽了,觉得读起来很押韵,但你绝对无法保证后人读起来也很押韵。你认为你能管得住后人,让后人都按你的音来读?那是扯蛋。新韵的根本倾向,就在于想跟现实的口语挂钩。错误地以为,只要跟现实的口语也就是当下的普通话挂钩,就能一劳永逸地解决音律问题。我们读前人诗,后人读我们诗,遇到不再押韵的地方怎么办?只有两个办法,第一个办法是变音,硬生生地给它读成押韵。比如“打起黄莺儿”,硬生生地把“儿”读成“泥”,这个“泥”音,从目前的一些方言我们推断古人是这么读的,但实际上是不是不必深究,反正你把它硬生生地读成押韵就得了。第二个办法更简单,就是不管它,知道前人写它的时候是押韵就得了,现在该怎么读还怎么读。

那么,平水韵是不是就是古音呢?不是的。平水韵实质上是一套书面的拟音系统,它从来没有在口头上真实存在过,而只是存在于书面。要求用“平水韵古音”来读诗,本身就是对平水韵不了解,误认为它是古代曾经真实存在过的语音,或者认为它就是古代的“普通话”。而实际上,它与任何一种真实存在的方言都有误差,但将这种误差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吴宓说,平水韵是各方言的最大公约数。学理工的同学可能知道,有一门课叫“数理统计”,就是实验结果是一些分散的点,这时我们需要用一根曲线把这些点尽量地“串”起来,拟合成一个方程。拟合的一个原则,就是要让误差尽量地小。这根曲线或者说这个方程就是平水韵,这些分散的点就是各种方言。由此可见,平水韵这套虚拟的书面语音系统,与现实中的各种口语,形成了一定的隔离。不管现实的口语怎样演变、怎样融合,但平水韵始终保持不变。这就为诗人的写作提供了一套恒定的语音规范,有效地屏蔽了现实语音变化带来的冲击,保证了诗词写作的历史传承性。不管哪个历史时期的诗人,都可以纵向地学习前人的作品,吸收前人的成果,与前人进行比较。在元朝的时候,中国北方一些地方的入声开始消失,出现了所谓“入派三声”现象,但我们看元、明、清的所有诗词,不论作者是哪里人,都遵循平水韵,哪个字该是入声还是入声。可以肯定,这里面必然有一些诗人来自入声早已消失地区,他们写诗并没有受所在地区的现实语音的影响,并没有将诗韵与现实语音挂钩。

    很多人错误地以为,平水韵是古代一种现实的语音,甚至认为它就是古代的“普通话”,因此得出结论说,既然这种古代的语音与现代语音有了很大的差别,那改用现代语音做韵书就是合理的。这种观点的错误就在于,误以为诗韵一定要与现实语音挂钩。却不知道,诗韵是不能与某种具体的现实语音挂钩的,因为现实语音始终在变化,那么诗韵为了保持与现实语音同步,就必须不断地调整,也就是不断地修订韵书。比如100年修订一次吧。这就像在历史长河中修筑无数的水坝,肯定会影响通航的。将来的文学史谈到某首诗时,还要注明写作的年代以及根据的韵书,是韵书2.0版还是韵书3.0版,如果某个诗人横跨了韵书修订版,那还会出现同一个人用不同的韵写诗的现象,岂不是搞笑吗?平水韵出现七百多年了,在这七百年间,现实的语音发生了巨大变化,为什么古人一直不改韵书呢,道理就在这里。

(采薇居主人)新旧韵之争二:吟诗已渐失传,词的曲谱大多很难复原了,看来只能普通话朗诵,按平水韵但用普通话读不押韵的音律美体现在哪?古代方言横行,平水韵实际是在前人用韵的基础上总结整理的,目的是便于交流和规范创作。当下普通话已不可逆转,在此基础上整理新韵与当时平水韵是不同时期的相同工作。

答:“平水韵实际是在前人用韵的基础上总结整理的”,这正说明了平水韵是虚拟的书面语音,是各种方言的最大公约数。因为“前人”包括各个地域各种方言的诗人,他们的用韵各不相同,将所有这些诗人的用韵拿来,总结出一套音韵系统,这套系统当然只能是各种方言的最大公约数,而不可能只是这些方言中的某一种。理解了这一点,就会清楚,实际上平水韵跟任何一种现实的方言都会有误差。这个误差自古就存在,不是今天才有的。当然,今天的普通话这个误差似乎有些大。大在什么地方呢,主要大在入声上。平水韵虽然是虚拟的书面音,但到具体读诗的时候,必须也只能用一种现实的语音来读,你可以用普通话,也可以用上海话,或者广东话,或者别的什么话。不管你用哪种现实的语音,都会有误差,就是有些字读起来不押韵了,有些仄声读起来是平声了。因此,一些人主张把平水韵去掉,改用以普通话为基础的新韵,平水韵一时去不掉,那就暂时两套系统,最终目标是把平水韵去掉。读音的问题,恐怕是新韵支持者最有力的理由了。对这个问题怎么解决,我认为不必用新韵,而是应该这样解决。

1 吟诵。古人的诗都是吟诵而不是朗诵。吟诵是一种介于歌唱和朗诵之间的调子。吟诵的一大特点,就是可以把仄声和平声严格区分出来,简单地说就是“平长仄短”,这个是可以人为控制的。我们都知道,唱歌是可以人为地把某个字拉长或缩短的,吟诵也一样。我们人为地把平声拉长,仄声缩短,哪怕那个字我们平时说话是不声,只要它在平水韵中是仄声,我们就把它缩短作仄声来吟诵。比如“托”这个入声字就是如此。事实上,吟诵调并没有完全失传,还保留了相当一部分。从现存的所有吟诵调来看,不管是各种方言的,还是普通话的,都符合“平长仄短”这个规律。前两年专门成立了中华吟诵学会,我在成立会上看到一位大连的吟诵者的吟诵,他说话是一口东北口音,但吟诵起来一样是“平长仄短”,包括现在读平声的所有入声字,都用“仄短”体现出来了。这说明,吟诵是在入声消失的地区,或者说普通话的人群中,保持完整入声的有效方法。广义地说,吟诵也好,歌唱也好。都是一种“说”,只是这种“说”与常规的说话,在发音上有些区别而已。古人的诗都是吟诵的。这应该是古人一直不会搞错入声字的根本原因。实际上,古人也有很多地区没有入声字,或只有部分入声字,那为什么不管是哪个古代诗人写的诗,入声字都一律不会用错呢?除了韵书外,吟诵应该是更重要的原因。现在吟诵并没有完全绝迹,中华吟诵学会就在做整理的工作。其实,就算绝迹了,重新谱曲我想也不是难事,就象许多宋词被重新谱曲一样。只要保持“平长仄短”这一基本规律就行了,不一定非得恢复原来的调子,重新谱曲是可行的。与其去弄新韵,不如恢复吟诵。 

新旧韵之争三:尊重传统但无需泥古不化,平水韵仅仅是众多韵书中的一部,即使平水韵普及后用方言或其他韵书写诗的也屡见不鲜。大多数人是因为初学就选的平水韵,出于习惯和感情的原因不愿用新韵也可以,这个无法强制要求的。人家提的是“双轨并行,今不妨古”,并不废除平水韵。

新旧韵之争四:至于新韵由谁来定?由老干部还是@徐晋如 等学者精英的可以商榷。联合宣言的立论站不住脚,什么割裂和消解历史文化的,我相信平水韵初出之时反对之人也会罗列类似理由,不了七百年后平水韵的拥趸者以同样的心态对待声韵改革,这一幕与基督教十分类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