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说说“中华新韵”行不通的几个理由

(2011-06-25 12:36:26)
标签:

诗词

平水韵

中华新韵

入声

格律

文化

杂谈

分类: 砸七杂八

  “中华新韵”貌似版本很多,最极端的版本是完全取消入声,以普通话定音的版本,也有一些保留入声,对韵部进行调整的版本。有中华诗词学会搞的,也有别人搞的。目前来看,不管哪个版本的“中华新韵”,在真正的诗人中几乎没有市场,但由于中华诗词学会的支持,所以在老干部、部分诗词爱好者及某些名人、官员中,有一定的市场。因为我的诗词在形式上甚至内容上看起来比较“新”,因此有人想当然地认为,我是“中华新韵”的支持者,这完全是误解。我对“中华新韵”向来持反对的态度,说几个理由。

  一 “中华新韵”的本质,是让诗词的平仄、用韵跟着口语走。口语是一个时期大家说话的实际发音,是一个最活跃的东西,它始终在变。字典在一定程度上有定音的作用,但实际上字典也管不住口语。因此,字典每隔一段时间,就要修订一次,以跟上口语的变化。字典与口语不一致的情况时有发生。比如,玫瑰的“瑰”,大家都读仄声了,字典里还是平声;静悄悄的“悄”,大家都读平声了,字典里还是仄声。谁错了?肯定是字典错了。你不能说是大家都读错了,要回到字典,那是不可能的。如果只有10%的人这样读,那是这10%的人错了;只有60%这样读,甚至也可以说是这60%的人错了;当90%甚至99%的人都这样读,那就不是这90%甚至99%的人错了,而是字典错了,字典需要修订了。这说明一个问题,就是口语这东西,始终是在变化的,隔几十年,几代人,对某些字的发音就变了,平仄有可能就反过来了。因此,如果诗词的用韵跟着口语走,那就得像字典一样,几十年修订一次,否则的话,就跟不上口语的变化,就跟口语有距离。现在问题来了,如果每隔几十年改一次韵书,那就会出现严重的历史传承问题。500年以后、一千年以后的人,来读前人的诗词,会发现平仄没有一个定数。或者需要注明,比如这是“中华新韵版本一”时代的诗,这里“中华新韵版本二”时代的诗,这就很搞笑了。这样做,实际上是消解了诗词的传承性,至少是给传承带来极大的麻烦。(未完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