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要回答网友的问题
(2008-10-08 13:17:24)
标签:
平仄格律四声古诗格律诗诗诗词诗歌文化杂谈 |
分类: 砸七杂八 |
网友“天堂不归客”在我的《赵忠祥同志诗中的全部错误》的博文中跟贴,提出如下问题,在此作一简要回复。
请教玩平仄的高手:
1.诗词论平仄起于何年,有何好处?
2.中国古代没有实行普通话,南腔北调以啥地方音为准?
比如一个字,以山东人音为准,还是广东人(或者其它地方)音为准?
3.中国古代假如各念各音,如何定一个字是平是仄?如果不能共识统一确定一个字是平是仄,平仄有
何意义?
4.普通话不标准的人如何分清平仄?
5.就一定要全按照古人平仄规则,因词害意值得吗?
1.诗词论平仄起于何年,有何好处?
2.中国古代没有实行普通话,南腔北调以啥地方音为准?
比如一个字,以山东人音为准,还是广东人(或者其它地方)音为准?
3.中国古代假如各念各音,如何定一个字是平是仄?如果不能共识统一确定一个字是平是仄,平仄有
何意义?
4.普通话不标准的人如何分清平仄?
5.就一定要全按照古人平仄规则,因词害意值得吗?
1.诗词论平仄起于何年,有何好处?
平仄是汉语的内在规律,是一种客观的规律。平仄产生的年代不可考,或许有汉语之日起就有平仄。如果我们打开一本成语词典,会发现大多数成语都是平仄相间的。例如虎背熊腰(仄仄平平),街头巷尾(平平仄仄)、杯弓蛇影(平平平仄)等等。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对联,当然也是平仄相间的,例如“福如东海,寿比南山”。这样,在念起来时,会产生抑扬顿挫、铿锵有力的感觉。
虽然汉语的平仄是其内在的规律,但发现这一规律是,是南朝的沈约等人。沈约等人明确提出了“四声”的概念。并将这一概念引入诗歌领域。“四声”概念的提出,反映了人们在汉语音声上的自觉意识,它直接导致了唐代格律诗的产生。格律诗是将字义和字音高度结合的诗体,在杜甫手上,格律诗最终得以成熟(古诗和格律诗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诗体)。因为平仄是汉语的内在规律,我们在讲话和写作时,即使不是写作格律诗,也会无意地大量使用平仄相间这种规律。所以,平仄不是外在的强加,而是汉语内在的音声之美。
2.中国古代没有实行普通话,南腔北调以啥地方音为准?
比如一个字,以山东人音为准,还是广东人(或者其它地方)音为准?
2.中国古代没有实行普通话,南腔北调以啥地方音为准?
比如一个字,以山东人音为准,还是广东人(或者其它地方)音为准?
古代有官话,相当于现在的普通话,一般是以首都所在地的音为主体,朝廷官员来自全国各地,可以用官话互相交流。只是古代科技不发达,不可能传播到全国,让全国人民都来学。
3 中国古代假如各念各音,如何定一个字是平是仄?如果不能共识统一确定一个字是平是仄,平仄有
何意义?
何意义?
4.普通话不标准的人如何分清平仄?
要分清平仄,最好要会说普通话,但与普通话标不标准关系不大。与会不会南方方言关系很大,因为普通话里已没有入声,要判断一个普通话里读平声的字是不是平水韵的入声字,需要借助于南方方言。
5.就一定要全按照古人平仄规则,因词害意值得吗?
平仄、格律这些东西,对于掌握了相当多的词汇量的人来说,是可以应用自如的,基本上不会因为这些东西影响自由表达。所谓因词害意,往往是词汇量不够的原因。比如,你某句诗里要表达“中国”这个意思,但格律又要求必须是仄仄。那你首先把“中国”的同义词都找出来,最常见的是“中国,中华,祖国”,次常见的有“神州,九州,吾华”等等。如果你只知道这些词汇,那只有“祖国”一词符合仄仄的要求。但如果你还知道“赤县,禹甸”等词,就不会有障碍了。“长夜难明赤县天”,如果你不知道“赤县”这词,你写作。“长夜难明祖国天”,平仄对了,但会觉得别扭,俗白没有诗意,因此你可能认为以律害意了,所以你换作“长夜难明九州天”,这样诗意要好一些,但平仄又不对了。因此,你找个理由,说是不要因律害意,所以要写作“长夜难明九州天”。其实根本原因还是你的词汇量不够。你词汇量够了,你知道“赤县,禹甸”等词,你就既能满足诗意的要求,又能满足平仄的要求。而词汇量与一个人的知识面、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是成正比的。词汇量大的人,写出的诗往往要老练成熟得多。你词汇量不够,却老嚷嚷不要以律害意,往往你的“意”本身就是比较烂的。词汇量很小的人,文化程度低的人,是不可能有多少妙句的,所谓不以律害意,往往是写不好诗的借口。
后一篇:出版诗人的专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