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詩人節
龔鵬程
今年端午,大陸第一次放假。許多人並不知道放假的原因,也無法體會其文化含義,仍把它像五一、十一那樣過。放假、休息、玩玩、打打牌,或促進節日經濟,好好消費一番,頂多就吃吃粽子應應景而已。
前此曾應海峽電視台之邀,去電視台談了一下端午民俗。今則參加中華詩詞研究院所辦的「北京詩詞青年峰會」。
本來昨已去陶然亭公園參觀過了。該公園貼出了許多詩欄,介紹詩歌史、作詩基本知識及創作比賽佳作,提醒遊園者:中國是詩的民族、陶然亭也有深厚的詩歌吟唱傳統,現在顯然也希望能再鼓勵市民來作詩。目前效果雖然看來還不明顯,但公園能注意及此,並以此慶祝端午節,我仍以為甚是難得。
今天這個會則更為難得。詩詞研究院能主辦此會,而又居然有那麼多青年詩詞創作高手來參加,令我大為驚異。什麼碰壁齋主、種桃道人、矯庵、噓堂、蘇無名、靜虛子、天涯孤舟、東海一梟,聽起來彷彿武俠人物的年輕詩人,濟濟一堂。袖示所作,則才情功不容小覷,頗令我有不知今夕何夕之感。五四運動快九十周年了,傳統文學生命力旺盛,還未被革掉老命,仍顯得很年輕、有活力,真讓人高興。
本來端午就有兩個意義,一是民俗的端午,即掛菖蒲艾草、喝雄黃酒、纏絲縷、佩香囊以驅吉避凶的那一部分;另一部分則屬於文化上的端午,以祭屈原為核心。屈原在大陸課本上,被當成愛國主義教材,其實屈子之意義遠超過此。台灣以端午為詩人節,正是看重屈原的文化意義,他芳菲高潔的人格,即時時提醒著詩人應該努力拒斥流俗。
五四運動就是個世俗化的文化運動,在文學改革方面,以白話反文言,首先是把文學問題簡化為文字媒介問題,然後再把文字淺化為語言。西方的現代詩,興起時是具有批判現代社會、探索現代人精神意識狀態之涵義的,可是我們的白話詩運動,主要重點卻不在思想內涵,而在形式、語言媒介上,並幼稚地以為改用白話或現代口語就自然可表現現代精神思想了。對於口語遠比文字淺俗、不精確、不凝煉、不深刻的媒介特性,卻又避而不談。甚而在意識內容上大罵「文以載道」,強調詩言志或抒情,說是要講自己的話。可是,自己這個情這個志到底有何內容、有何深度,為何值得抒、值得言,則未深究。而反對形上學、反對宗教之態度,更使得整個文化運動缺乏超越性之面向,也缺乏歷史性,故會表現為打倒傳統。
這種平面的、淺俗的文化態度,把詩文跟道的關係鬆脫了開來,看似解放了詩文,但不再具有神聖性的詩文創作活動,跟工匠雕刻、歌手奏樂唱歌有何不同?文僅一藝而已,結果就是這一套文字遊戲也競爭不過其他視覺藝術、表演藝術,必將逐漸沒落、逐漸邊緣化。目前的情況就是如此。
因此,糾正五四以來文學革命之弊端,重新創作傳統詩詞文學,不只是在形式上維護、傳承原有詩體、文言,乃至駢文。更要在精神上反流俗,在文化上開展對現代性的批判,這才能真正走出一個新局面來。
附記:十四日,週六早上,要在大連圖書館演講「生活的儒學」。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