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经济刀刃医改医疗卫生公益性质文化 |
分类: 时评 |
如何保证1100亿用在刀刃上
雪里埋
“千呼万唤不出来”的医改方案终于揭开面纱,在全国政协分组讨论会上,卫生部副部长高强首度披露方案细节。最引人关注的是他表示,今年中央财政用于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事实上将达到1100亿元,比政府工作报告提到的800多亿还多出300亿。他现在“发愁”:如何把这笔钱用好,用到老百姓身上,用得有效率。
高强显然不是为“钱多”而“发愁”。尽管1100亿已是历年最高,但相对于政府本应承担的公共责任,相对于我国公共医疗卫生事业的历史欠账,还远远不够。按政协委员张新建一个有意思的说法,国家加大投入,表明卫生部的“苦肉计”基本成功;但是目前投入还是不够,卫生部的“苦肉计”还要继续演下去,不能“给一点阳光就灿烂”。
不过,这1100亿的使用效率的确值得“发愁”。俗话说,好钢要用在刀刃上,1100亿来之不易、弥足珍贵,现有的医疗卫生体制能否保证这笔钱发挥最大化效益,从而真正惠泽民众?这也正是医改要承担的重要使命:变革沉疴缠身、效率低下的现存医疗体制。其中关键恐在于:充分利用市场化配置资源的机制,以保证每一分钱投入用在刀刃上。
不得不说,长期以来,存在一种对于“医疗市场化”的“妖魔化”,认为是“市场化导致了看病难、看病贵”。这是一种十足的偏见和误解,因为我们并没有真正的“医疗市场化”,更多的是“医疗垄断化”。现在的看病难、看病贵,并非因为市场化太多,而恰恰是在公共投入太少的基础上市场化不够的恶果。比如,药品流通环节垄断、黑幕重重,出厂价几块钱的药品,到了患者手里变成几百块,能说是市场化造成的吗?所谓的公立医院也有名无实,挂着羊头卖狗肉,何曾有真正的市场竞争?
对民众来说,他们关心的归根结底在于:药价是否降低,看病是否更方便和便宜。至于选择哪一种模式提医疗产品,关键要看谁的交易成本更低、运行效率更高。充分利用市场化来配置医疗资源,应该成为医改的现实路径选择。令人欣慰的是,高强明确表示:既要坚持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质,也要引入市场机制,来推动医卫事业的合理发展。事实上,坚持公益性质(加大公共投入)与运用市场机制之间,并不矛盾,犹如医改“两条腿”,完全可以并行不悖。
以此审视高强透露的医改细节,仍有可改进之处。比如其中提到:政府今后将通过增加财政补贴,来弥补医院由于调整“以药补医”减少的药品收入。这表明,医院仍和主管部门有着较强的利益联系。这里的症结在于:政府如何去考核作为市场主体的医院的成本利润?如何给予恰如其分的补贴?如何保证医院不夸大成本、隐瞒利润来骗取更多的补贴?与其如此,补贴医院,不如补贴人头,把更多的钱投入全民医疗保障,让患者拿着补贴去选择医院,促使医院在市场竞争中提高服务、降低成本。如此一来,也才能真正实现“管办分开”,斩断政府和医院的利益链条;有关政府部门也才能回归医疗市场监管的本位,更好地履行“守夜人”职责。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