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时评 |
被罚站镇长,为什么不说“不”
在前日彭州市召开的干部大会上,彭州市委书记门生点名,丹景山镇陈镇长站着听了近半个小时的“课”。原因是丹景山镇街道脏乱差没“扫”干净,旅游大镇丢了“面子”,所以门生书记要通过这种“扫面子”的方式,警醒所有干部。
门生书记的初衷当然是好的。中国人都好“面子”,官员尤好“面子”,用“扫面子”的方式来整顿工作作风,或许可以立杆见影。门生书记所谓“面子”还有弦外之音:一个旅游大镇的形象,就是你镇长的“面子”;每个干部都要像爱护自己的面子一样去珍惜地方形象,以树立旅游城市的品牌和声誉。
然而再好的目的,都需要用正确的方式去实现。“罚站门”最直接的问题在于:彭州市委书记有什么特权对丹景山镇长罚站?虽然双方存在官员等级上的差别,在工作上有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但是从法律上来说,两者人格完全平等,应互相尊重。一个基层干部工作上存在失职,上级当然可以进行批评、责令整改,甚至通过组织程序处罚和罢免,但“罚站”所由何来呢?即使要“扫面子”,就非得用“罚站”的方式?毕竟现在是连小学生都禁止罚站的文明时代。难道是光明正大的显规则都无能为力了,而非得祭出“人治”“官僚”的潜规则吗?“罚站门”除了凸现约束干部作风的制度缺失,还能说明什么?
“罚站门”事件很容易让人联想起昆明市“瞌睡门”事件:呈贡县投资促进局副局长蒋文辉因在会上打瞌睡,被市委书记仇和当众点名批评而丢官。“罚站门”看上去比“瞌睡门”高明,罚止于面子,没有越过雷池一步,规避了破坏正式规则的嫌疑。然而两者殊途同归,都没有摆脱某些地方一把手的家长作风和长官意志——这是“罚站门”最本源的问题。的确,和“谁砸昆明的牌子,我就砸谁的饭碗”相比,“谁砸彭州的面子,我就让谁扫面子”真有什么本质差别吗?不过是五十步与一百步。
耐人寻味的是,在整个过程中,丹景山镇陈镇长规矩地接受了罚站。在后来记者采访时,他表示“开始觉得没有面子”,但“接着就想通了”。可我还是想问:陈镇长,你为什么不对门生书记说“不”?为什么要放弃属于你的身体自由和个人权利?当然,答案其实很简单:陈镇长不是不想说“不”,而是源于他信奉的官场游戏规则,对于顶头上司不能说“不”,不敢说“不”。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领导在这里绝对的权威,绝对的正确。那还有什么敢对领导说“不”呢?进而值得追问:一个基层干部的权力难道只是“对上负责”的吗?
陈镇长愿意委曲求全,但我倒是很想越俎代庖,替他向门生书记讨个说法。如果门生书记真的为彭州“面子”着想,可能需要一个道歉。的确,丹景山镇街道卫生没有搞好有损形象,伤害了旅游城市的“面子”;而镇长被公开罚站,又何尝没有给外界留下一个制度缺失、领导专断的印象,从而影响投资环境,伤害城市“面子”呢?至少从目前舆论的反应来看,是有这种倾向的。哪个“面子”更大一点呢,不言而喻。当然,为了维护彭州更大的“面子”,可能需要门生书记放下个人的面子。而我觉得,这种代价是值得的,因为放下面子,也是为了拿起面子——成就一段从谏如流、闻过则喜、作风民主的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