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陪读的理性与非理性

(2006-09-18 14:40:21)
分类: 时评
古有“孟母三迁”,今有“陪读部落”。在与树德中学相隔100多米的一个院子里,80多户人家就有60多户是租房陪读的房客,是为名副其实的“陪读大院”。本报近日推出大型系列报道,走近这个特殊的群体,关注他们的酸甜苦辣,记录了他们的真情故事,并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反响。锦江评论今日特地推出专版,对这一社会现象进行讨论,欢迎垂注。

 陪读的理性与非理性
 
本报评论员
 
显然,陪读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不只在成都,在别的城市也都司空见惯;而即使在成都,“陪读大院”也不只是宁夏街的166号,相信在更多有名的学校附近都可以找到类似的“陪读部落”。
我们对于该现象的关注,很大程度上是在追问:父母抛家歇业,不惜重金开销,追随子女全程陪读,难道是理性的选择吗?
 
相信这样的常识已经深入人心:教育就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人们对于今天的教育投入,不是为了获得唾手可得的眼前利益,而是为了长远的源源不断的收益。显而易见,陪读也属于家庭教育成本的一部分。家长进行包括陪读的教育投资抉择时,就是对成本和预期收益进行比较。
 
这样来看,我们很难说家长或亲人的陪读,是不理性的;而且恰恰相反,这是一种理性选择。因为,家长认为,这种教育投入的预期收益将大于成本,是有利可图的。可资为证的是,人力资本的投资收益一直在提高。比如,在美国,1976年大学毕业生的收入平均比高中毕业生高55%,1994年这一比例就已提高到84%。在我国同样如此,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令人力资本的价值越来越得到体现,好的教育意味着高的收入,意味着好的前程。
 
然而,每个陪读家长的选择是理性的,并不意味着由此产生的“陪读现象”也是理性的。个体选择的理性,往往带来集体选择的非理性。家长进行教育投资选择时,要面对一系列的局限条件和社会约束。这些约束条件不一样,那么他们的选择就会大相径庭。“陪读”的个体选择之所以理性,是就现有的一系列约束条件而言的。对于这些约束条件,个体无法改变,而只能被动接受。但这些社会层面的约束条件,却可能成为集体选择非理性的根源。
 
比如,现在很多中小学校并没有学生宿舍,而有的学生家庭距离比较远,每日上学和回家都要浪费不少时间,且不能保证安全。家长选择就近租房,实在是迫于无奈。机投镇那位公务员龚先生就是明证,三换交通工具也难以解决问题,最后不得不痛下决心租房陪读。其实,学校进行一定投入,解决学生宿舍,这部分需求就可迎刃而解。
 
但是,如果继续追问就会发现,问题没有这么简单。按照义务教育就近入学的原则,每个学生的家庭都不应远离校园。家长为什么宁愿交数目不菲的择校费,也要舍近求远呢?原因很简单,要上好学校、名学校。可见,“陪读”的根源,就在于公共教育资源在学校之间的严重失衡。尽管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规定取消“重点”和“非重点”,但是这种由于历史的资源积累导致的好、中、差学校的差序格局,并不会因此而马上改观。对非义务教育的高中来说,也是一个道理。这种局面显然是社会问题,而不是个体选择问题,它牵涉到教育公平的体制改革。
 
当然,教育公平问题,也不能完全解释陪读现象的存在。实际上,在一些陪读父母那里,自己的命运已经和孩子的前途捆绑在一起。对孩子的教育投资,也是对自己未来生活保障的投资,即“拿孩子的青春赌自己的明天”。李先生夫妇是成功的例证,他们节衣缩食,倾家荡产陪读6年,孩子终于考上北大,并留学美国,儿子从奖学金里节约出来的“每年1万美金”,也能让他们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不得不说,这样的投资,是教育本身不能承受之重,但它却是如此具有诱惑力和示范效应。在缺乏社会保障和稳定预期的约束条件下,这种豪赌子女教育的个人选择,很难说不是理性的。但是,当它成为一种集体选择,却是社会层面上的非理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