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杂感 |
对上文重新整理了一遍,重贴.
没有自由竞争,哪来一流二流
雪里埋
“一流”还是“二流”,生源好坏并不能说明问题。不能说,因为北大清华以前能将全国的高考状元都招至麾下,就是“一流”大学;而如今各地高考状元纷纷“孔雀东南飞”,它们就沦为了“二流”大学。
就此而言,包括香港大学在内的少数香港高校确有资格称“一流”,因为它们已经在地区甚至亚洲高校的自由竞争格局中脱颖而出,而不是仅仅因为它们能将内地的优秀生源收入彀中。放眼全球,哈佛、耶鲁、牛津、剑桥……哪一所世界名校没有在充分竞争的历史长河经受洗礼?它们是一流,只因为它们赢得了竞争,笑傲群校。
不得不说,以前的和现在的内地高校都处于一种高度行政化的计划体制下,高校的充分竞争并没有展开。行政权力不仅主导了教学资源的分配,还控制了高校学术评比、职称评定以及招生政策的制定。北大清华惟我独尊的老大地位,实在是政府用政策扶持和巨额财政拨款堆出来的。比如,在“985”工程中,两高校各自独得18亿资金,而其他大部分高校则杯水车薪。在这样的行政管理体制下,必然形成强者越来强,弱者越弱的“马太效应”,形成内地高校无法有效竞争的差序格局。
以招生政策为例。在统招之下,考生只有一家录取和一次选择的机会。北大清华高高在上,可以在全国各地的优秀生源中挑肥拣瘦,万里挑一。其他高校根本很难有参与生源竞争的机会,两高校能将全国状元收入囊中,实在不难理解。试想一下,如果高校拥有了自主招生的权利,学生可以在更多高校之间进行选择,还有这样的寡头垄断局面吗?
而香港高校来到内地的自主招生恰恰就打破了这种局面,吹皱一池的春水。北大清华无法再以政策掩护,垄断全国的优秀生源。因此,香港高校内地“掐尖”带来的最大效应,就是对促进高校竞争提供了这么一个契机:以招生竞争为突破口,必将打破内地高校旧有的行政垄断的管理体制,从而形成有效的高校竞争新体制。
北大清华到底是“一流”或者“二流”,将在无法逃避的高校竞争中得到验证。毕竟,是骡子是马,都得拉出来溜溜,在中原逐鹿之后,方显英雄本色。
前一篇:中国需要“一碗阳春面”
后一篇:大学校长的使命在于自由办学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