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写了8篇,其中自由投稿两篇,这样的狗屁评论6篇.尤其是为高考写的这篇,昨天本来已经吹捧一遍了,但是市上的反馈说还不满意,于是领导又下了任务,继续吹捧.本来前晚严重失眠,思维迟钝,写完这篇,我已经心力交瘁了.回到家里,躺在沙发上,打开电视,看着世界杯揭幕战,像条死狗,一动不想动,我真是的有种恍若隔世的感觉.这是这么世道啊.
其实,吹捧也需要水平的,有水平的吹捧,完全可以走高端理论路线,上升到某种普适价值观的高度,吹捧是收敛的,与此同时,暗含机锋.将个人判断和独立价值观,隐藏起来.但是,水平有限,惭愧.
不过,昨天在转发文章的时候,一个报社兄弟安慰我,说这是饭碗写作,无关紧要的。但是看看我的写作,似乎也只剩下这样的饭碗写作了。甚至连外投的稿件,也是大半奔着稿费而去的。其实,我们多是身不由己的人,是为自己和家人的生活而奔波的人.
我们都想做一个自由的人,但是大的自由往往是建立在小的自由上的。精神的自由,离不开物质的自由.我们往往为了追求物质的那三斗米的自由,而不得不放弃表达的自由.而表达的自由,言论的自由,似乎本来就不存在。
和谐高考见证和谐城市
付瑞德
高考结束了,成千上万学子经历了人生中最重要的大赶考,而这座城市也经历了一次社会和谐的大赶考。学子们的成绩要等到月底才见分晓,而有关和谐城市的“大赶考”却已经有了结果。
对于这次意味深长的“考试”,相信每位市民都感同身受,并在心里打出了各自的分数。分数或许不同,但这座城市因此而更加和谐的答案一样。盘点这次“和谐大赶考”,的确让我们感受颇多,令这座城市受益匪浅。
有人批评现在的高考制度,也有人批评在该制度下参加高考的莘莘学子们承受力差,享受了过多的关爱。但是如果我们承认目前这种高考制度个人只能接受而无法改变,并且承认高考对于孩子命运悠关;那么,在这个特殊的六月,给予他们特殊的关爱,为他们创造和谐的应考环境,就是必须的人性化关怀。毕竟,制度的归制度,人性的归人性。
实际上,正是包括从家长到学校,从政府到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创造的和谐氛围中,使得这次高考成为令人印象深刻的和谐高考。相信很多考生会终身难忘。而正是这和谐高考见证了城市的和谐。
首先,政府有关部门主导了这次和谐高考。我们看到,教育、公安、交管、城管、卫生等部门都集体联动起来。当警车开道,将一个又一个即将迟到而焦急万分的孩子准时送进考场,这体现警民关系的和谐;当城管局推出“高考大禁噪”7天行动,全天24小时随时接受投诉,这体现了城管和市民关系的和谐……在刚性的制度下,执法部门实行着最大化的柔性执法,忧民之所忧,急民之所急。这是执法为民的要求,也是以人为本的要求,更是创建和谐社会的要求。
其次,社会各界是这次和谐高考的共建者。比如,为高考降噪,400航班避开成都市区上空飞行;而市公交集团公司出动了“城市之舟”8辆高考直通车。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参与“大赶考”护送行动的150名的哥,他们为护送考生不仅耽误了正常运营的时间,而且有1/3的的哥还主动免费。如果说,企业为高考而放弃利润最大化目标,是承担社会责任的表现;那么这些可亲可爱的的哥,则心甘情愿地担任了一次“爱心大使”。他们身上体现了蓉城市民可圈可点的公民素质和奉献精神。
最后,媒体是这次和谐高考的倡导者和舆论营造者。比如,晚报与蓉城出租公司推出“大赶考”行动,又与市城管局联合推出“大禁噪”活动,962111的热线随时为考生家长开通,倾听他们的需要和心声,及时为他们排忧解难。而晚报用大篇幅版面进行报道,营造了整个社会齐心协力构建和谐高考的浓厚氛围。这体现了晚报一以贯之关怀民生的宗旨,也体现了媒体的社会责任。
打造和谐高考,就是在构建和谐社会。和谐社会,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历史与现实的和谐,但更重要的是人与人的和谐。和谐高考里,我们能看到执法机关与民众关系的和谐,企业和社会的和谐,也能看到市民与市民之间的和谐。
打造和谐高考,也是建设文明城市的一部分。文明城市要求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市民整体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较高。对于物质文明,我们可以有人均GDP的衡量标准;对于政治文明,我们有官员考核的标准;而对于市民素质和文明程度,也许难有量化标准。但在高考的点滴细节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城市文明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一句话,高考见证了和谐城市,也见证着城市文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