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时评 |
为本报教育周刊配发评论,编辑指定主题.靠.写到深夜三点,稿费50元.
教育10评之三:走下神坛的分数
雪里埋
我们的教育一直生存在分数的压力和阴影里。对于学生来说,分数是学习成绩的证明,是评上“三好学生”的第一武器,是升入重点学校的敲门砖,甚至也是未来人生的铺路石;而对于学校来说,分数是教学质量的衡量标杆,是学生优秀与否的冰冷符号,是家长牵肠挂肚的最大心结,当然也是老师孜孜不倦的指挥棒。
这就是“以分数为中心”的教育。其潜台词是:好分数=成材,好成绩=成功。在这里,本来作为手段分数的分数,被当作了最高的目的。曾几何时,分数披上神秘面纱,被祭上高高在上的神坛,接受着学生、家长和学校三位一体的鼎礼膜拜。
然而,成都丰丰食品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张忠伟先生,却身体力行地颠覆了分数的“神话”。他以亲身经历毋庸置疑地证明了:好成绩≠成材,考试差≠不成功。他中小学时代“很调皮”,“也有考过40分的时候”,但是如今他却是无可争议的成功人士。于是在他身上,分数终于走下了神坛,被打回了原形。
分数的原形是什么?很简单,那就是分数本身,在作为学习成绩和文凭颁发标准之外,它没有更多的意义。就此而言,“分数教育”也就是“文凭教育”。两者表里相依,又互为因果。“分数教育”是“文凭教育”的表现形式,“惟文凭论”的土壤又是“分数教育”的社会根源。在这样的社会背景和教育体系下,异化为“神圣目的”的分数已经与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
以张忠伟先生为例,不难发现:分数,与一个人的成材与否,相隔十万八千里;而与一个人的成功,更是风马牛不相及。当我们的教育惟分数的马首是瞻,简直就是现代版的买椟还珠。
相信很多人都看过美国大片《阿甘正传》。小时候的阿甘被认为智商低下(意味着不能考好分数),因此学校不肯收留他;母亲好不容易让他进了学校,然而同学欺侮他、歧视他(当然也不能考个好分数),没有人会认为他将成功。然而阿甘有颗善良坚毅的心,有着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他首先没有因为自己考不了好分数而垂头丧气、怨天尤人,相反他为自己的理想而持之以恒、永不言败。他成功了。尽管其中有命运的垂青,有多种偶然因素的巧合,但是这种成功却首归阿甘的坚强品格和奋斗精神。而这成功,更与分数的好坏无关。
非常有趣,在张忠伟身上不难发现阿甘的影子。他憨厚善良,因为牵了阿婆踩过石阶而遭老板解雇;他奋发图强,将老板对农民的歧视化为人生的激励;当然更重要的在于,他和阿甘都没有考个好分数,而最后都殊途同归地走向成功。可见,分数的高低并不能决定阿甘们的成败;因为分数根本无法衡量一个人是否成材。
当然,张忠伟的成功恐怕还得归功于这个开放的时代。之所以有“分数至上”,之所以有“文凭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曾经生活在一个封闭社会,“先赋性因素”决定着人们的社会地位,底层通过后天努力向上流动的途径有限,而读书上大学成为主要的狭窄渠道。有了大学文凭,就有了金饭碗,就是天之骄子。分数的意义自不待言,甚至我们今天的社会还保留着这样的“体制后遗症”。
但是,毋庸讳言,随着时代变迁,社会越来越开放,从前那种身份等级体系被打破,流动渠道逐渐畅通,使“后致性规则”逐渐成为社会流动中的主导规则。市场经济的建立和扩展,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自由流动资源”和“自由流动空间”。分数以及文凭,不再决定一个人的人生成败,因为努力向上的人们拥有了更多的社会流动途径。而在大学生就业难的背景下,“文凭教育”泛滥成灾的恶果日益凸显。是骡子是马,都得牵到市场里来遛遛。这是一个公开而公平的竞技舞台。张忠伟考不了好分数,没有文凭,但是他是人才,他在市场里把握了商机,挥洒了汗水,巧用了智慧,他取得了成功。而在他身后,分数正在走下神坛。
后一篇:“文化再现”唤醒城市灵魂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