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高考四川报考人数激增15万,为此四川省招办向全国1400多所高校投函“恳请”增加在川招生计划;目前,北师大、同济大学、中科大、武汉大学以及省内5部属高校等已明确表示,将考虑向川倾斜。(本报昨日15版)
为给广大的川籍考生创造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省招办可谓用心良苦。可以预见,在生源激增15万而招生名额与去年相当的情况下,今年四川高招形势将异常严峻;尽管近10所高校表示将对川倾斜,但其增加的少量招生名额不过杯水车薪。省招办的1400封邀请函,实在是面对我国高等教育招生体制的无奈之举。
众所周知,现有的高招体制,招生名额实行计划指标分配;相应地,录取线也按区域划分。这样的招生体制,隐含着双重的教育不公。
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在地域分布上本来就存在严重悬殊。比如在北京,汇聚了数十所重点高校,包括北大、清华、人大等名牌学府。而国家财政明显对这些名校倾斜,比如在“985工程”中,北大、清华两所高校就分别获得国家18亿元的经费支持。在我国教育支出捉襟见肘的条件下,更多的国立高校只能眼红兴叹。于是,第一层不公产生:国家财政支出在高校之间严重失衡,导致富校愈富、穷校愈穷的“马太效应”。因此,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连中国人大校长纪宝成也忿忿不平地抱怨“国家对少数几所学校重点投资不公平”。
然而,这些名牌高校尽管享受着国家的巨额经费,其教育机会却并不为各地考生所公平分享。这就是具有地域垄断色彩的计划招生体制。在该体制下,高校的招生名额受教育部调控,并向所在城市或地区严重倾斜。于是,在高教资源分配不公的基础上,又产生了教育机会的分配不公。北京、上海等地考生因此占尽“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其重点线比大部分省低几十分甚至上百分。例如,2005年北京文科重点线仅为486分,上海仅为497分,而四川是570分。因此,早有舆论批评“北大不是中国的北大”“清华只是北京的清华”。
有关高校在为这种招生政策辩护时,称“教育的公平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公平”。话当然没错,但是在这种双重不公的高等教育体制下,显然是一种推脱责任的借口。既然是公共教育资源,那么理所应当提供由全体考生公平竞争并分享的机会,不管他是在北京,还是在四川。这里的竞争和分享,追求的也不过是“相对公平”,而绝非奢望“绝对公平”。
另一种辩解理由认为,地方财政对所在高校有所投入,因此招生名额要对地方倾斜。如果这种理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成立的话,那么也只针对地方院校,而不是针对国家财政“娇生惯养”的那些名牌学府;而且,该理由也根本无法解释“北京人上北大、清华的机会是河南人的33倍”的巨大差异。
四川省招办向全国1400多所高校发出“恳请”信,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这虽然可以为川籍考生争取来一些宝贵录取机会,但对于严重不公的高招体制也只能徒叹奈何。川籍考生要想真正获得公平机会,尚有赖于打破现有高等教育体制的坚冰。在全国两会期间,有四川网友发出了“全国统一高考录取线”呼吁并引起关注,但显然这是个无法实现的梦境和乌托邦。
而一个现实的途径是:教育部放松对高校的行政化管理,放弃对高招的计划体制思维,给予高校更多的自主招生空间。比如,中国政法大学已宣布,将在各地按照人口比例分配招生指标,这就是摆脱旧有体制的有益尝试,但可惜没有更多的高校跟进。四川的生源质量自不待言,如果高校获取自主招生权利,实行公平招生政策,川籍考生将拥有更多到重点高校深造的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