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时评 |
这两天,写的简直是狗屁.还是挂出来。当着练笔.因为必须不断练笔.不写受不了,写了又绝望.想看书,也看不进去.失眠人的状态就是这样,好象在0度以下,没有一点温度.
日前,全国人大代表、人大校长纪宝成抱怨“国家长期只支持北大、清华重点发展”,提出高校公平竞争,其十足的火药味引起很大反响。不过,在3月8日纪宝成进行了澄清,表示他并不认为国家对北大、清华的投入多了,他只是希望国家改善对教育投入的方式;而这个方式就是,人大也该“得到同等待遇”(见3月9日《新/京报》)。
纪宝成为人大抱冤喊屈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国家对高等教育的财政投入,的确一直对北大、清华这两所中国高校的所谓“双子星座”倾斜。以“985”工程为例,从1999年起,为支持北大、清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国家分3年累计单独给北大、清华各拨款18个亿。而作为“邻居”的人大却只有眼红叹羡,也就难怪纪宝成愤愤不平了。
但是与此同时,纪宝成并不认为国家对北大、清华投入多了,反而认为“国家加大对清华和北大的投入是件好事”。也就是说,他高呼“高校要平等竞争”,其“醉翁之意”并非要打破财政拨款在高校之间的歧视政策,而只是要为人大争取到与清华、北大同样的“重点待遇”。因为在纪宝成看来,人大不比北大、清华差,国家的“重点扶持”不应该厚此薄彼。
这里值得关注的问题在于:国家对北大、清华的投入到底多不多?与纪宝成的看法不同,我倒觉得够多了。不错,国家财政对教育(包括高等教育)的投入常年欠账,因此也才有了水涨船高、怨声载道的大学收费。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大学都可以喊穷。我国高校的投入体制向来存在“穷者逾穷、富者逾富”的“马太效应”。实际上,按照正常的拨款模式,北大、清华获得的资金就高高在上了,至于那18亿的额外拨款纯粹是锦上添花。所以我们看到,这些高校校园里大兴土木、工程不断,教育资源是否被用到“刀刃”上,则值得怀疑。国家审计署对18所中央部属高校2003年度财务收支情况的审计就表明:这些高校违规和不规范收费仍然存在,基本建设负债增长较快,财务管理比较混乱。
实际上,在我国现有的高校教育投入体制下,政府的财政拨款就是各大高校及其重点学科进行利益博弈、相互瓜分的一块蛋糕。每个高校都希望能多分一点,都希望政府的刀子能向自己进行倾斜。蛋糕到了自己的盘子里就是胜利,至于能否带来最大化效用则在其次。纪宝成希望“得到同等待遇”,其实就是希望人大分到和北大清华一样大的“蛋糕”。所以也就不难理解,在两会期间包括纪宝成在内的许多高校代表都在呼吁,国家财政应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呼吁做大这个“蛋糕”的背后,可能意味着一场重新进行切割和瓜分的利益博弈。
前一篇:从《断背山》遭拒到李银河提案
后一篇:我不是“上帝”,我是消费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