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时评 |
语言学家们,请别太“陈凯歌”了
从3月1日起,如果在上海的政府文件、教科书和新闻报道中出现诸如“美眉”、“恐龙”、“PK”、“粉丝”等网络流行语言,将被判定为违法行为。根据当日起生效的《上海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国家机关公文、教科书和新闻报道中将不得使用不符合现代汉语词汇和语法规范的网络语言。这也是国内首部将规范网络语言行为写入法律的地方性法规(见3月1日新华社)。
显然,这部法规是语言学家们推动立法的“结晶”。他们痛心疾首的呼吁经常见诸报端,比如,控诉英语的围困、翻译腔的盛行、网络语言的失控等等,对“汉语的纯洁性造成严峻的挑战和威胁”云云。而这部地方法规的诞生,也终于让语言学家们取得了局部的胜利,他们还将参与到执法过程中。据报道,上海各级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将建立起监测工作网络,对各类媒体、公共场所用语、用字进行监测,并将监测结果向社会公示。
说真的,看到语言学家们终于祭起法律的武器,要向网络语言开战,我脑海不仅浮现出唐吉·可德大战风车的形象,还浮现出了要与胡戈的“馒头”过意不去的电影大师陈凯歌那伟岸的身影。因此,我非常想说:语言学家们,请不要太“陈凯歌”了。网民们应该都知道“做人不能太陈凯歌”这句话的含义,只是不知道语言学家们是否明白?当然,这句话是活生生的网络语言,他们也可以宣布我的用词“违法”了。
我说语言学家们太“陈凯歌”,因为他们都太缺乏幽默细胞和生活趣味。在“馒头案”中,陈凯歌本来可以大度地对胡戈的“恶搞”一笑置之,但他偏要铁青着脸、恶言相向,还一本正经要打官司,可谓小题大做、风度尽失。而语言学家何尝不是如此呢?网络也是一种生活,而且是一种妙趣横生、自由自在的生活;但他们就是见不得鲜活的网络语言从虚拟走向现实,非要摆出严肃、刻板的卫道士嘴脸,拿起鸡毛当令箭,实在搞笑。至于所谓“对汉语纯洁性的伤害”,纯粹就是杞人忧天。
而语言学家们之所以“陈凯歌”,深层次的原因则在于权威意识的作祟以及对话语权的垄断。陈凯歌为何恼羞成怒?不仅因为他严肃有余、趣味不足,更因为高高在上的他无法容忍一个无名小辈的冒犯。电影大师搞出来的“心血之作”,就这样被你胡戈三下五下批得体无完肤,我这大牌还怎么混?而语言学家们同样有着自命清高的“尊严”,语言研究就是他们的饭碗,也他们当作了私家领地,并且围上了藩篱。他们认为,他们对于语言的认定和诠释有着不可簪越的话语权,旁人都毋庸置喙。而网络语言的兴起,无疑是对语言学家们权威的挑战,是对他们话语权的剥夺,所以他们要奋起反击,保护起“汉语的纯洁性”来。
显然,语言学家们对网络语言的大战风车,注定是失败的结局。历史已经证明,是人民创造了语言,而且人民也在源源不断地创造鲜活的语言。随着时代的变迁,语言也必然在发生着改变;而网络生活与现实生活结合得越来越紧密,没有人可以人为地将其分开。语言学家们或许可以暂时控制词典上的语言,但是他们并不能控制人们的嘴和网民的键盘。因此,语言学家们,请笑一笑,别再“陈凯歌”了!
前一篇:40万赔偿限额与民航总局的屁股
后一篇:“直通复旦”是高招改革破冰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