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每个人都是慈善家

(2006-01-15 17:02:16)
分类: 杂感
每个人都是慈善家

在这个社会其实每个人都是慈善家——当然那些吃香的喝辣的权贵除外。我们经常在报纸上看到这样的呐喊:道德滑坡,人性沦丧,世风日下,中国没有慈善家……云云。但是可能说话的人都没有意识到,他自己就是慈善家。

这种慈善家的慈善程度,是和我们的财富状况成反比的,越没有钱的人越可能是慈善家。每个下岗工都是慈善家,每个农民都是慈善家。因为在他们身上负担了太多的东西,医疗包袱,教育难题,养老保障……很多不该由他们负担的压力被强加在他们身上,而更多属于他们的东西则被无情地剥夺,最重要就是平等的权利。当他们为子女支付了本不该由他们支付的义务教育费,当他们因为生病住院而不得不倾家荡产,他们难道不是慈善家吗?

你不得不承认,在体制外和体制内就是有那么一道天壤之别的鸿沟,注定我们在起点就要被另外一些人抛了很远。这是一个金字塔形状的差序格局,那些既得利益者就不说了,即使在农村人和城里人之间的距离也是如此明显。当很多城里大学生一毕业就从父母手里心安理得地拿着积蓄买房娶妻生子,从农村里出来还没有在城里站稳脚跟,不得不从零开始白手起家。那些体制里的父母有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因此衣食无忧,但是农村里出来的大学生往往背负着一个家庭以至于整个家族的希望。他们不但要养活自己,还要补贴老家父母。如果父母亲人不幸生病入院,对他们来说就是一笔沉重的负担。

我说每个人都是慈善家,并不是说面对别人的苦难就可以保持一颗冷漠的心,就不该伸出力所能及的援手。恰恰相反,在这样的情况下,能够保持悲天悯人的心,怀有菩萨心肠,予人温暖,实际上更为可贵。所以我读到出身贫寒的徐本禹暂停学业,赴边远地区支教两年;读到洪战辉收养妹妹一起上学,十余年如一日……每每感动得潸然泪下,油然而生敬意。

但是感动之余,我知道我不可能去效仿他们。我有我的责任。也许对我来说,负担一个家庭,能将亲人照顾好,就是最大的社会责任。我们每个人都在承担着这样的责任。这种责任中,搀杂着亲情,搀杂着义务,也搀杂着慈善。比如赡养父母,在我们的传统观念里,是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甚至入了法律,如果不赡养父母,那就是违法行为。从社会道德和人之常情来说,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不过,当政府在道貌岸然地宣传这样的传统文化的时候,我就怀疑它背后有着不可告人的目的。对于农村子女,对于体制外父母的子女来说,他们就在这样的道德说教中承担着更多的社会责任。

对于我自己来说,愿意首先承当这样的责任。当徐本禹去支教的时候,他首先放弃了这样的责任,当然他同时承担了更大的社会责任。从自由选择的角度来说,这样的担当无可厚非;从公共道德的角度来说,这样的选择具有值得张扬和标范的意味;而从社会效益的角度来考量,徐按部就班读书就业养家糊口的社会价值,也许很难和他造福一方教育事业相比。但是在最初的报道里,我分明看到了他父亲孤苦无助的眼神。作为家里唯一的希望的儿子去行善助学,而家庭则还在贫寒中苦苦挣扎。这是怎样一种悲哀和讽刺!当然,当徐本禹当选去年中国的10大感动人物之后,这一切都会有所改变。

我最反感的就是,政府(或者它的喉舌)在这个时候跳了出来,把这样的人物树立成为一个典型,号召普罗大众向他们学习。徐本禹“享受”了这样的榜样待遇,洪战辉也“享受”了这样的榜样待遇。这样的典型真的值得大众效仿和学习吗?政府在道貌岸然地宣扬道德的时候,一点也不感到脸红,更不会进行反思。它只需要这样的典型去赚取大众廉价的眼泪,并不失时机去再掏一把他们本不饱满的腰包。

相对而言,我觉得洪战辉更有值得学习的价值。那就是在于他的责任感和自觉意识。他的脑子非常清楚自己在做什么,怎么做,在坚定不移地追求和实现自己的最大价值。这种精神是一代青年的楷模。但是这种精神并非捡个妹妹来行善的精神——实际上,洪已经把妹妹真实地当作了自己的亲人,而不是觉得自己在行善。所以,我们看到政府喉舌在宣传洪的时候遇到了尴尬。当新华社在那里喋喋不休地宣传洪的奉献精神时,我不禁哑然失笑。也许它也察觉了这样的尴尬吧,于是不好意思再把洪的“好人好事”推广到每个人的身上,而是像抓住一根救命稻草一样对洪的中共预备党员的身份大作文章,转而号召党员要向洪学习。那篇评论可能是2005年新闻评论界最大的笑话。

我曾经对一次实话实说的节目很有印象,当然是从网上看到的文字转载。一个美国人来中国边远地区义务支教,接受催永元的“拷问”时,说自己没有感到自己在做多么大的好事,只不过是令自己的生活更加有丰富更加快乐。就是这些朴实无华的语言赢得了许多人的击节叫好,说这才是真正的活雷锋啊。实际上,这是天大的误解。美国佬的确在行善,但是人家在快乐地行善。这是他的生活方式。他没有必要牵挂父母的衣食养老,因此可以远涉重洋,来到遥远的国度自由自在地做着有意义的事情。甚至连他自己都不觉得是在行善,他只是在这样的过程中体会快乐,丰富生活。这就是本质的区别。徐本禹们也在行善,然而却是在痛苦中行善,这样的行善,越多越好吗?

我们每个人都是慈善家,不需要政府再教我们如何去行善。一个连自身责任都远远没有尽到的政府,有什么资格教公民们去行善?这就是我的结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