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天坛公园游客过度使用厕纸曾引发关注。日前,记者了解到,为规范游客使用厕纸,天坛公园试点使用“人脸识别厕纸机”,识别人脸后,自动出纸。天坛公园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该机器仍在试点阶段。试点结束后,将根据实际效果考虑是否进一步推广。(《新京报》3月19日)
不久前,深圳南山区推出了一款“智能过马路系统”,行人得根据系统的指示才能过马路。如今,北京又推出了“人脸识别厕纸机”,使用厕纸必须先刷脸。这两项发明创造,都有着明确的指向,前者针对的是“中国式过马路”,后者对应的则是“过度使用厕纸”。按照这样的逻辑,不知道会不会有一天,我们的公共空间会充斥着各种各样奇奇怪怪的机器和设备。
比如,车站、银行里排队加塞、插队的现象很普遍,于是来个“防插队系统”。再比如,公共绿地的花花草草经常被人踩踏和采摘,那么也得装个“防破坏系统”。甚至大声喧哗、随地吐痰,理论上都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加以控制。如此一来,我们会生活在一个处处被约束、时时被监控的社会,虽然不文明的现象会因此大大减少乃至绝迹,但这样的世界同样也是缺少温度、令人恐惧的,因为它相当于把所有人当成了假想敌,让多数人为少数人了担不守规则的成本。
无论是“智能过马路系统”,还是“人脸识别厕纸机”,奉行的都是一种“技术原教旨主义”,好像只要是技术能解决的问题,就得用技术来解决,全然不考虑其使用成本、适用条件以及利弊得失。以天坛公园内的这个“人脸识别厕纸机”为例,游客若想使用厕纸,先得摘掉帽子和眼镜,然后立正站好调整机器的高度,数秒后才会出纸。调试中,数位市民站在机器前几分钟,也无法识别出纸。用个厕纸搞得这般麻烦和复杂,这让内急的人情何以堪?过度使用厕纸只是少数人的行为,浪费的厕纸也非常有限,而算上机器的购买和维护成本、公众的时间成本,则是一种更大的浪费。想必,最高兴的就是这款机器的生产厂家和销售商,毕竟如果每一座公厕都安装两台“人脸识别厕纸机”,利润还是相当丰厚的。
任何一种技术或者规则体系,都是为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造福于人类的,而不是相反,给我们的生活制造麻烦,让我们的日常行为变得高成本。当然特殊情况下,它会牺牲掉我们的一部分利益,但是为了更大的利益。比如交通信号灯,它虽然剥夺了我们自由行驶的权利,但却保障了我们的安全,使得交通运行更为流畅。而反观这个“人脸识别厕纸机”,则恰恰是对技术的无原则滥用,仅仅为了节约几张厕纸,就断然牺牲大多数人的入厕便利,这与技术的本意背道而驰。
技术并不万能,不应该也无必要应用以一切领域中,尤其是在属于常识性的、人们能够通过自我管理进行约束的领域。诸如过度使用厕纸等不文明行为确实让人脸红,但文明素养的提升、规则意识的养成都需要时间,以天坛公园为例,近年来游客量总体在上升,但用纸量已逐年下降,近两年分别下降8%和14%。如果技术什么都要管,只会打乱和压缩公民素养自由成长的节奏和空间,甚至让人沦为机器的奴隶。人性是复杂多变的,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所以很多时候,宽容和等待比粗暴的干涉和约束更有利于人性趋于完美。毕竟我们生活在一个由人组成的有弹性的社会,而不是由机器组成的冰冷世界。
http://news.qq.com/a/20170319/0012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