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黄姑娘今年17岁,桐庐人,是一个体校的体育特长生,她妈妈希望她能以体育特长生的身份被重点大学录取。但不幸的是,黄姑娘在一次比赛中受伤,医生建议她不要再有剧烈运动,否则有瘫痪的危险,于是她想终止训练。然而妈妈却不同意,母女之间爆发了一场大战。无奈之下,黄姑娘向媒体求助:这道人生的选择题我该如何解答?
看到母女间的对话,除了对这个姑娘的同情,更多的则是对其母亲的愤怒和不解。一边是医生的警告“再做剧烈运动会有瘫痪的风险”,一边是母亲的逼迫“医生说最严重会瘫痪,但你现在还没到最严重的时候,明年就高考了,你再熬一熬”——为了所谓的成功,不择手段到无视女儿健康和未来的地步,不知道是因为对成功的渴望太过于饥渴,还是原本就是因为无知和愚蠢。
说到“今天我们怎样做父母”这个话题,很多人脑海中都会浮现虎妈、狼爸的形象。为了孩子在起跑线上领先一步,以便在将来成龙成凤,不少家长对孩子采取一种高压式的教育手段。尽管屡屡引发争议,但支持者也并不在少数。必须承认,“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传统观念现在还是很有市场的。但要明白一点,严厉与施虐是两回事,让孩子吃点苦未尝不可,但与拿孩子的健康来赌未来,更不可相提并论。严格意义上说,父母是孩子的监护人,应该有能力权衡利弊,如果明知有风险,还违背孩子的真实意强迫孩子继续训练,与家暴有何区别?
黄妈妈为女儿设定的人生规划是这样的:成为国家级运动员,然后在高考时,以体育特长生的身份被重点大学录取。如果一切顺利,这样的结果当然很不错。但人们之所以渴望成功,原因就在于成功是一种稀缺品,必须经过惨烈的竞争,更不是只要付出就能得到命运的垂青。以此事为例,即便没有受伤,黄姑娘是否能成为国家级运动员,并借此顺利进入重点大学,都充满了未知数,更何况她现在遭遇严重的伤病,成功的可能性更是微乎其微。在这种情况下,黄妈妈仍然连哄带逼地要女儿“再熬一熬”,实际上已经从固执上升为偏执,把人变成了成功的奴隶——成功成了唯一的目的,为此可以吞噬健康、吞噬亲情乃至人性。这样的母爱,越是强烈,越是可怕。
我们常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走得太远太快,而忘了为什么而出发。设定一个远大的目标,帮助和鼓励孩子去实现目标,这并没有错。错的是,在前行的漫漫路途中,我们的眼里不能只有目标,而忽视了路上的风景,以及随时可能出现的沟沟坎坎。一方面,我们对成功的定义太过于单一,似乎上名校、考上重点大学、找到一个好工作,才是唯一的成功之路。这种单一化的成功设定,尤其是“不成功即失败”的绝对化的评价标准,让原本应该丰富多彩的人生变得苍白而残酷,也造就了很多行为过激的家长。
另一方面,也不得不说,虎妈、狼爸们虽然每每打着“一切都是为了你好”的名义,但实际上他们不过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人人都知道,教育是一项细水长流的工程,除了知识与能力的培养,还要有人格的塑造,因此必不可少耐心与宽容。高压式的教育,说到底不过是拿孩子做“小白鼠”,试图以最小成本走一条成功的捷径,以孩子的成功来装点自己的成功。
一切都是为了孩子,而不是为了成功。成功的道路有千万条,而健康只有一次。如果一种成功必须以孩子的健康做赌注,那么它本身就是十分可疑的,不要也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