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取消老人免费乘车,公共福利的纠偏样本
25日起,上海市停止实行70岁以上老人持“敬老卡”免费乘坐公交车及地铁,改为发放老年综合津贴。记者实地观察发现,公交车站及地铁上的老年乘客明显减少。据巴士公交二、三公司48、49路车队反映,当天老年乘客比以往至少下降了8成以上。(《新闻晨报》6月27日)
该不该取消老人免费乘车的争议,由来已久,但一直是雷声大雨点小。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尽管所有人都知道免费乘车的负面效应,但却没有地方敢于付诸实施。在这个意义上,上海市算是勇敢地走出了第一步。从实施效果看,“当天老年乘客比以往至少下降了8成以上”,已经清楚地表明该政策的必要性。而从影响上看,几乎所有老人都平静地接受了这一现实,也充分说明取消免费乘车的政策阻力,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老人免费乘车政策究竟何时开始实施的,似乎已不可考。如果说该政策实施伊始,因为体现了对老年人这一弱势群体的人性关怀,而赢得了民众的一致赞誉的话,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老人免费乘车的政策红利则在不断地消减,其弊端以及由此带来的种种问题,则是越发凸显。首先是加剧了公共交通的拥挤。随着老龄化社会的逼近,退休老人是一个日渐庞大且恰恰最不缺少时间的庞大群体。于是在早晚高峰公共交通最拥挤的时段,老人与上班族争抢公共交通成为常态,让本已捉襟见肘的公共资源越发紧张。
其次,免费乘车显然是最没有效率的一种制度设计。每个人都有自利的本性,对自己有利的政策,都倾向于最大化使用。因为可以无限次使用(有些地方是允许多次使用),免费乘车制度存在着被过度滥用的可能性,极大浪费了公共资源。现实中,甚至有一些老人纯粹是为了享受这一免费政策,把乘公车当成一种打发时间的方式。当然也要看到,在公共交通资源紧张的现实下,因老人免费乘车而引发的老人群体与年轻人群体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老人免费乘车作为一项公共福利,涉及到公共资源的占用与分配,显然不仅仅与老人这一特定群体有关,更关乎所有人的切身利益。因此,一方面它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必须随着情势的变化而随时做出调整,另一方面,任何一项公共福利都不是孤立的,必须与社会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无论什么时候,免费政策都是一种福利,都会让一部分受益,但是如果这种免费所带来的福利,是以更大的公共利益为代价,甚至是以小部分人受益而以更多人利益受损为前提,那么这种公共福利的意义和价值就很值得怀疑。
公共资源终究是有限的,所以不能只讲公平不讲效率。无可否认,老人免费乘车体现的是对弱势群体的制度公平,但这种简单粗暴的公平,事实上是以牺牲公共资源的使用效率为代价的,其结果就是形成社会内部的无序竞争。最简单的道理,那些免费乘车的老人也有自己上班的子女、上学的孙辈,谁是真正的受益者呢?
取消老人免费乘车之所以知易难行,除了来自于老年人群众的阻力之外,恐怕还有这样的一种管理错觉:不管怎么说,老人免费乘车毕竟是政府向弱势群体释放的一种制度善意,在道德层面无可指摘,如果说取消就取消,岂不是一种自我否定?其实,公共福利不应该被附加太多的情感色彩,更不该被道德诉求所绑架。当它不具备存在基础时,该取消就得取消,这样才能升级为一种更有效更合理的福利分配模式,比如从免费到发放津贴。由此而言,上海取消老人免费乘车,亦可视为公共福利的一个纠偏样本。
http://news.sina.com.cn/c/2016-06-27/doc-ifxtmwri449486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