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打破“金牌至上”,树立另一种“举国体制”

(2015-01-27 01:11:53)
标签:

体育

根据中央统一部署,2014728日至93日,中央第十一巡视组对体育总局进行了巡视。112日,中央巡视组向总局党组反馈了巡视意见。日前,体育总局公布了整改情况。针对巡视反馈意见中提出的金牌至上的政绩观扭曲了体育精神的问题,体育总局组织进行了深入研讨和深刻反思,并提出取消亚运会、奥运会贡献奖奖项的评选,对全运会等全国综合性运动会只公布比赛成绩榜,不再分别公布各省区市的金牌、奖牌和总分排名。

 

所谓“金牌至上”,也就是唯金牌论、唯成绩论,金牌成了衡量体育事业发展的唯一标尺,而成绩则是各级体育官员获得嘉奖和升迁的最重要的砝码。具体而言,无论是体育管理模式,还是运动员的培养和训练,都以在亚运会和奥运会上获得更多的金牌为唯一目的,为此不惜动用一切行政资源,甚至不惜违背运动规律和体育精神。

 

如果说“收视率”是电视节目的万恶之源,那么“金牌至上”就是体育运动的万恶之源。现代竞技体育不可能不讲究输赢,但金牌只是手段,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体育精神,进而提高全体国民的身体素质才是最终目的。而“金牌至上”则是把手段当成了目的,充斥了太多的权力意志和功利性,把传递文明、友好、团结的体育运动,变成了“胜者赢得一切、负者输掉一切”的残酷竞争,和教育领域的升学率、司法领域的破案率一样,完全扭曲了体育精神。

 

以“金牌至上”来衡量中国体育事业,无疑是成功的。以近几届奥运会为例,中国的金牌总数和奖牌总数均名列前矛。但事实上,我们很难以体育大国和体育强国自居。一方面国民体质堪忧,尤其是青少年,近视率和肥胖率持续上升,参与运动的人数和时间都在下降。一个有代表性的例子,不少中小学体育项目的纪录,已经多年未曾打破。另一方面,体育设施和场馆的建设,严重滞后于民众的需求。“空中操场”、体育场搬出市中心之类的新闻不绝于耳,常常让人发出“何处可以运动”的无奈呼声。

 

金牌越来越多,而国民体质却越来越差,这中间的落差,很大程度上就是拜“金牌至上”所赐。用“走得太快,忘记了为何出发”来形容中国体育,再恰当不过。在“金牌至上”的政绩考核体制下,各级体育管理部门和官员自然会毕其功于一役,把所有的资源和精力都投入到大赛中拿金牌上,而忽视全民体育的提升,反过来,金牌又掩盖了这种政绩观的不足和短视,如此恶性循环,不断伤害着中国体育的基础。金牌战略下,中国体育呈现了着一种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各种怪象由此而生,年龄造假,成绩造假,比赛作弊……近几年的全运会上,选手罢赛、打架斗殴、攻击裁判等等有违体育道德的丑闻不断上演。

 

也许有人会说,金牌不重要吗?打破“金牌至上”,今后中国体育如何在世界上立足?这其实是对现代体育的一种误读。现代体育的发展趋势就是严格区分职业化体育和群众体育,两者之间有着清晰的边界。争金夺银固然重要,但是职业体育团队和职业运动员的事情,譬如李娜。而体育行政管理部门,拿着公共财政,要管好的是群众体育,完全不必插手职业体育的事。群众体育事业做好了,职业体育自然就会提升,即便因此少拿几块奥运金牌,也是值得的。

 

打破“金牌至上”,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中国体育的“拨乱反正”,让体育回归强身健体的本质,而不是扭曲人性的政绩工具。一直以来,公众都习惯于将“金牌至上”与“举国体制”联系在一起,但事实上,我们可以重新定义“举国体制”,那就是人人可以参与、人人都有条件参与的体育资源分配体制,“举国”不是为了少数奥运冠军,而是为了所有人。

 

http://news.sina.com.cn/c/2015-01-26/072831443651.s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