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资过快上涨会伤害经济”,这是社科院副院长蔡昉的最新说法。蔡昉指出,工资上涨现象是好事,它能改善收入分配,但是过快的上涨也意味着有过多的企业会变得困难。作为进步的一种机制,我们看到一部分承受不起高成本的企业已经垮掉了,可是另一方面,如果过快的话,的确会伤害我们的经济,有点承受不起。因此,我们并不需要工资无限制上涨。(中国广播网10月20日)
看到蔡昉副院长的“高论”,很多网友的直接感受是,“哭着哭着就笑了”。“哭”是因为这样的观点太不食人间烟火,与大多数民众的现实生活构成了强烈的反讽意味,“笑”是因为这一观点在荒诞中又透着那么一点单纯可爱。
“工资过快上涨会伤害经济”错了吗?孤立地看,当然没错,不仅没错,而且正确的你几乎无法反驳。正如大自然的生态平衡一样,国民经济要想健康运行,各生产要素之间必须紧密关联又相互制约,任何一方过于强势,都会破坏经济的良性发展。工资收入上涨过快,导致企业生产成本过高,将会引发经营困难、就业难等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这恐怕是稍有常识的人都懂的简单道理。
只是,任何一种观点都必须放在具体语境中来审视才有价值。新闻中没有透露蔡昉先生说这话的背景,但就笔者目力所及,似乎还从未听说有人发出“工资上涨过快”担忧。恰恰相反,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工资涨幅过慢”、“工资收入跑不赢CPI”倒是非常难得地达成了共识,“让普通民众分享国民经济发展的红利”成为主流声音。
这些年工资确实在涨,但是一方面,涨幅很小,远远达不到与国民经济发展同步的程度,另一方面,工资涨,物价也在涨,两相冲抵,工资收入实际上处于一种负增长的状态。新华经参仕邦人力资源研究院2012年的一份报告指出,从2011年1月到2012年6月,扣除物价因素后,普通劳动者的实际工资仅增长1%,与2010年6月相比,实际工资下降了5%。看到这样的数据,不知蔡先生做何感想,还会坚持自己的观点?
预设一个不可能存在的“靶子,然后洋洋洒洒地加以批驳,你再怎么学富五车、巧言善辩,最终也是南辕北辙。这就是“工资过快上涨会伤害经济”论的问题所在。这个道理,就像是对一个饭都吃不饱的乞丐说“别吃太多大鱼大肉,容易得高血压”一样,纯属扯淡。轻点说,这是无病呻吟、卖弄玄虚,重点说,这何尝不是对大多数民众情感上和现实情遇的一种变相调戏和嘲弄呢?
事实上,几乎可以肯定的是,“工资过快上涨”过去不曾发生、现在没有发生,将来也不会发生。一是因为经济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二是相比于资本,劳动者永远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
人人都有表达观点的权利。但身为社科院副院长,拿着国家俸禄,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公共决策,因此公众对蔡昉先生的言论显然有着更高的要求,那就是不能为表达而表达,更不能违背职业伦理和公共价值而表达。值得一提的是,这并非蔡昉首次发表“工资过快上涨会伤害经济”的类似言论。2013年,蔡昉就曾发表“工资上涨过快将压垮中国制造业”的言论。敢情蔡昉先生一年多时间就折腾了这么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