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起俭朴牌坊,倒下权力公信
(2014-08-07 22:43:59)2009年12月,有中央级媒体刊发报道,颂扬安徽凤阳县数十年没有搬迁办公场所,把钱“花”在了民生上。媒体调查发现,在上述报道的8个月前,凤阳县就已经在破土动工兴建新办公楼群。当地官员表示,此次报道并非有意策划,而是一次意外。(澎湃新闻网8月5日)
几年前的某中央级媒体刊发的那篇《凤阳节俭办公重民生,县政府办公楼一用就是30年》的新闻报道,至今仍是记忆犹新。公允地说,报道并未完全失实,凤阳县新的政府办公楼也是经过了合法的审批手续,但问题是,一边被树为“俭朴”典型,一边却是悄悄地开工建设豪华办公楼,两相对比,不能不说是一个极大的讽刺。
真的如当地官员所说,这是一次意外吗?据凤阳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张亚洲的解释,2009年12月,凤阳县小岗村党支部书记沈浩去世,当时很多媒体记者来凤阳县对此事进行采访报道;其中一名记者在看到当时的老县政府大楼不禁感叹“你们还在这里面办公呀?”于是这名记者就采写了这样一篇报道。记者采访不周全、调查不深入,固然要对这样的“乌龙”新闻负上首要责任,但当地政府明知事实真相,却装聋做哑,显然也难逃瞒报甚至欺诈的嫌疑。
事实上,对于此事的定性,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意外”。从时间节点上看,尽管中央对政府兴建豪华办公楼一直三令五申,但在2009年时候,对此现象的监管和约束远不如今天这样严厉,彼时正是地方政府大肆兴建豪华办公楼的黄金时机。在此语境下,“一用就是30年”的县政府办公楼无疑颇具典型价值和新闻效应,从当时的舆情反馈来说,也确实引起了不小的反响,不少评论者都撰写了热情洋溢的文章,赞扬当地政府。而凤阳县政府也借由这篇报道,瞬间收获“俭朴政府”的美名,顺带为地方形象做了一次免费推广和宣传。
可以看出,无论是刊发报道的媒体还是当地政府,事实上都是此事中的获益者。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未必不是一则主题先行的报道。无可否认,出于一种职业敏感,不少媒体总有一种“典型情结”,遇到有典型意义的人或事,总是会习惯性地进行选择性的采访和报道,以突出其典型价值。而从地方政府来说,当然对这种“免费的午餐”更是求之不得。既然对双方都有利,那么默契很容易形成,根本不需要事先的安排和策划。显而易见,如果不是有细心网友发帖爆料,如果没有较真的媒体进一步的求证,谁会发现和在意这其中的秘密呢?
有一句话叫“任何人都不能从自己的错误行为中获利”,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地方政府,如果依靠谎言可以获得利益,必然会鼓励自己制造出更多的谎言和骗局,从而降低自身的道德底线和职责伦理。在“俭朴政府”的光环下,当地县政府乐享其成,哪还会有一丝惭愧和不安?更重要的是,当时凤阳县政府当初收获了多少掌声和赞誉,当谎言揭穿后,就有可能加倍地偿还。为什么老百姓会变成“老不信”?为什么一些地方政府会掉进,无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的“塔西佗陷阱”?原因就在这里,你设计的谎言越是高明越是不容易发现,最后付出的代价就会越大。树起俭朴牌坊,倒下权力公信,凤阳县政府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典型”,对不少地方来说,无疑是一种及时的提醒和警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