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给新医改下一份“诊断书”
(2014-03-10 20:12:54)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3月10日举行记者会,五位人大代表就“人大代表依法履职”相关问题答问。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钟南山在谈及医改相关问题时指出,经过这四年,我觉得改进不是很大,在个别的一些方面还有些恶化,我觉得我们没有抓住医改里面最核心的问题。(中国新闻网3月10日)
在钟南山看来,医改最核心的问题,关键有三个衡量标准。第一个,看病贵、看病难解决了没有?第二个,医患关系改善没改善?第三个,作为医改主力军的医务人员的积极性有没有调动起来?而这三个标准其实都可以归结为一点,因为解决了看病难、看病贵,医患关系以及医务人员的积极性自然迎刃而解。而仅从近期频繁发生的暴力伤医事件来看,医改“改进不大”显然还是一种相当克制的说法。
新一轮医改以2009年出台的《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为标志,确立了公益化的改革方向,内容触及医疗体制等深层次的问题,并且有时间表、有路线图,曾被公众尤其是不少业内人士寄予厚望。但新医改实施四年多将近五年时间,人们发现医疗现状与当初的设想相去甚远。当然,我们不能说这么长时间内有关部门毫无作为,譬如医保覆盖率和保障力度都在增加,但不该忽视的是,新医改提出的近期目标是“有效减轻居民就医费用负担,切实缓解看病难、看病贵”,这其实也是公众对于新医改的最大诉求,这个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也即钟南山所说的“没有抓住医改里里最核心的问题”,新医改总体而言,就是失败的。
承认医改失败,并不是最可怕的。因为改革有成功就可能有失败,更何况医改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有着太多的制度阻力和复杂问题。最可怕的是,回避事实,甚至沉浸在自我陶醉之中。2012年6月,由国务院医改办公室起草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三年总结报告》指出,新医改统筹推进五项重点改革,如期全面完成了三年医改各项任务,“交出了一份惠及全民的中国答卷”。今天看来,这样的总结报告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的讽刺。
应该感谢钟南山院士再一次说了有些人不愿听的真话,但他所说的仅仅代表个人观点,并且由于时间有限,他所论及的也只是泛泛而谈。从医改、从公共利益的角度来说,这是远远不够的,对于医改,我们还需要一份更为全面、更为深刻的“诊断书”。
从时间上看,医改已经进行了四年多将近五年,对于一项改革而言,哪怕是考虑到医改本身的复杂性,这也是一段不算短的时间跨度。而从成本上说,从成立相关改革机构,到各项具体措施不力的实行,医改无疑也耗费了相当大的资金和人力物力。那么现在无疑到了该给公众一个交代的时候了。公众也完全有理由得到更为权威的说法,医院究竟是成功还是失败,与医改有关的相关部门都有哪些作为,问题在哪。公众是医改最直接的利益相关者,更是监督者,当然不能被置身于医改之外。
给医改下一份“诊断书”,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总结经验教训,及时纠偏,防止医改在错误的道路上越陷越深。医改“改进不大”,其实人人都有体会,但根源在哪,是改革方向有误,还是制度设计的问题,抑止出在执行落实的环节?在一些具体的制度推进上,譬如大病医保、基本药物制度,应该说初衷都是良好的,但为什么效果不理想?是力度不够,还是阻力太大?这些问题其实都需要冷静地思考,而不是只顾埋头盲目地进行改革。
给医改下一份“诊断书”,既是压力更是动力。作为医改的决策者,应该有直面医改失败和公众质疑的勇气和担当,也只有如此,公众才能看到医改成功的希望。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