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债越多,提拔越快”是一种逆向考核
(2013-10-28 21:44:50)“地方债有可能引发债务危机”、“中国地方债比美国金融危机更危险”、“地方债风险一触即发将失控”……地方债问题已经引起广泛关注。有专家分析,“除了被动举债的压力外,地方政府也有主动举债的动力”,譬如在政绩考核压力下,甚至还催生了一个怪现象:欠债越多的地方,发展得越快,地方官员提拔得越快。(《人民日报》10月28日)
所谓“被动举债的压力”,指的是地方要想发展,就必须有钱,而在分税制改革之后,地方政府尤其是一些欠发达地区缺乏稳定的财政来源,无奈之下,只能通过举债来解决资金问题。而所谓“主动举债的动力”,指的是举债可以迅速而有效地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来资本,这对于拉动地方GDP以及官员个人的政绩,无疑都是一种催化剂。在此语境下,“举债式发展”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客观而言,地方政府举债虽不具有正当性,但也并非一无是处。审计署2011年的审计结果显示,截至2010年底,地方各级政府已支出的债务余额中,用于交通运输、市政等基础设施和能源建设5.95万亿元,占61.86%,不少地方通过举债实现了快速甚至跨越式的发展。然而在任何时候,举债都是一种风险行为,举债式发展既可能刺激地方经济发展,也可能埋下发展的隐患,透支地方经济的未来。更要看到,政府举债是以政府信用为担保,一旦发展受阻,无法偿还债务,也意味着政府信用的破产,后果不堪设想。
显而易见,“举债式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如何使用,关键在于有没有一套良性的机制使其风险可控。在这个意义上,“欠债越多,提拔越快”是一种十分值得警惕的现象,也为地方政府敲响了警钟。一方面,即便我们假设地方发展离不开举债,也决不意味着举债越多越好,而“举债越多、提拔越快”的怪现象,极有可能将举债这种理性的经济行为,异化成以追求政绩为诉求的非理性行为,甚至是为“举债而举债”。
另一方面,“举债越多,提拔越快”也是一种逆向考核机制,
杜绝“举债越多,提拔越快”的怪象,首先是建立科学的考核体制,破除GDP至上的单向思维。更重要的还是尽快从法律和制度层面,规范政府举债的行为。按照《预算法》的规定,地方大量举债其实是一种违法行为,但在现实中这却又是一种常态,这种法律与现实严重脱节的现象必然加以纠正,为地方举债立法应尽快提上日程。
http://finance.sina.com.cn/china/20131028/03501713103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