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举债越多,提拔越快”是一种逆向考核

(2013-10-28 21:44:50)

“地方债有可能引发债务危机”、“中国地方债比美国金融危机更危险”、“地方债风险一触即发将失控”……地方债问题已经引起广泛关注。有专家分析,“除了被动举债的压力外,地方政府也有主动举债的动力”,譬如在政绩考核压力下,甚至还催生了一个怪现象:欠债越多的地方,发展得越快,地方官员提拔得越快。(《人民日报》10月28日

 

所谓“被动举债的压力”,指的是地方要想发展,就必须有钱,而在分税制改革之后,地方政府尤其是一些欠发达地区缺乏稳定的财政来源,无奈之下,只能通过举债来解决资金问题。而所谓“主动举债的动力”,指的是举债可以迅速而有效地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来资本,这对于拉动地方GDP以及官员个人的政绩,无疑都是一种催化剂。在此语境下,“举债式发展”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客观而言,地方政府举债虽不具有正当性,但也并非一无是处。审计署2011年的审计结果显示,截至2010年底,地方各级政府已支出的债务余额中,用于交通运输、市政等基础设施和能源建设5.95万亿元,占61.86%,不少地方通过举债实现了快速甚至跨越式的发展。然而在任何时候,举债都是一种风险行为,举债式发展既可能刺激地方经济发展,也可能埋下发展的隐患,透支地方经济的未来。更要看到,政府举债是以政府信用为担保,一旦发展受阻,无法偿还债务,也意味着政府信用的破产,后果不堪设想。

 

显而易见,“举债式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如何使用,关键在于有没有一套良性的机制使其风险可控。在这个意义上,“欠债越多,提拔越快”是一种十分值得警惕的现象,也为地方政府敲响了警钟。一方面,即便我们假设地方发展离不开举债,也决不意味着举债越多越好,而“举债越多、提拔越快”的怪现象,极有可能将举债这种理性的经济行为,异化成以追求政绩为诉求的非理性行为,甚至是为“举债而举债”。

 

另一方面,“举债越多,提拔越快”也是一种逆向考核机制, 它有利于那些善于搞大拆大建、追求短期利益、急功近利的强势性官员,而对那些低调、务实、注重平衡发展的稳健性官员则有失公允。每个地方都是每个地方的特色和条件,发展模式和发展路径的选择择固然也不同。更要看到,在以GDP为核心参考指数的发展观主导下,地方经济的发展未必是越快越好。譬如有些地方虽然发展得很快,但由于过度追求速度,而忽视了科学规划和整体布局,致使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更多的地方则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获得暂时的发展。因此,这样一种逆向考核机制,极有可能破坏地方发展的内在规律,从而误入发展的“陷阱”。不容忽视的是,“举债越多,提拔越快”也为带病提拔和权力腐败埋下了隐患。从现实来看,越是大拆大建型的强势官员,越有腐败的可能性。

 

杜绝“举债越多,提拔越快”的怪象,首先是建立科学的考核体制,破除GDP至上的单向思维。更重要的还是尽快从法律和制度层面,规范政府举债的行为。按照《预算法》的规定,地方大量举债其实是一种违法行为,但在现实中这却又是一种常态,这种法律与现实严重脱节的现象必然加以纠正,为地方举债立法应尽快提上日程。

 

http://finance.sina.com.cn/china/20131028/035017131033.s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