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国家发改委确认正在对合生元、多美滋、美赞臣、惠氏、雅培、富仕兰(美素佳儿)等奶粉企业进行价格反垄断调查。7月3日,惠氏奶粉对外宣布,为了表明惠氏营养品积极配合、不断完善的态度,惠氏“将立即开展主要产品的降价活动,平均降幅11%,其中单品最高降价幅度达20%,这些产品在2014年将继续优惠供应给中国市场”。同日,国内品牌贝因美也公告降价。
国内婴幼儿配方奶粉市场终于迎来久违的降价,这对消费者来说,是一个利好消息。自“三聚氰胺”事件后,国产奶粉企业的公信力就持续下跌,品牌价值也一路缩水,整个奶制品行业呈现一片混乱的局面。一些国外奶粉品牌子借此大举进军国内市场,哄抬价格,国产奶粉为了“不掉价”只得跟风涨价,由此形成了一轮又一轮的涨价潮。这让消费者一方面为奶粉的安全性担忧,一方面又不得不为价格而头痛。无奈之下,不少消费者不得不远赴香港去抢购奶粉。这堪称市场经济下的一个奇特现象。
发改委的反垄断调查之下,品牌奶粉纷纷降价,充分说明目前市场上的婴幼儿配方奶粉价格含有极大的“水分”,降价空间十分可观。某种意义上说,国内奶粉市场的高价格,不是市场竞争的产物,而是市场非理性的表现。譬如消费者对国产奶企尤其是一些涉事奶企的集体不信任,导致了洋奶粉掌握定价格想涨就涨,从来引发了整个奶粉市场的价格机制混乱。这也正是此次发改委反垄断调查所要打击的纵向垄断,利用其强势地位,规定经销商的销售价格,企业把自己和经销商本来的买卖关系,变成事实上的上下级关系,扭曲了经销商之间市场竞争的形态。
价格是影响市场的杠秆,奶企集体性降价,对国产奶粉意味着什么?是机遇,更是挑战。首先需要强调,尽管国产奶粉也在此次调查之列,但具有市场优势地位的洋品牌显然是调查的重点。降价意味着利润空间的压缩,这对习惯了垄断价格市场的洋品牌而言无疑打击巨大,整个奶粉市事实上也面临着重新洗牌的可能,这有利于国产奶抢占曾经失去的“阵地”。还要看到,动辄20%的降价,也暴露出洋奶粉的贪婪本色,这可能会微妙地影响消费者的心理。
然而对国产奶粉来说,反垄断调查并不必然带来利好,其挑战要远大于机遇。洋品牌降价,国产品牌的价格优势不再,双方在价格上站到同一起跑线,国产奶拿什么与洋品牌竞争?反垄断是创造平等公平的竞争环境,并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经营行为,而产品质量才是企业的核心甚至是唯一的竞争力,也是市场经济的最大法则。简单来说,像奶粉这样的特殊商品,对消费者来说安全与价格哪个更重要?答案不言自明。公众宁愿高价购买洋奶粉,甚至跑到香港去抢购,并非没有消费理性,而实是一种消费无奈。
良性的市场需要政府当好守夜人,但市场不是管出来的,更不是单纯的价格调整出来,而是凭借产品质量和消费口碑实打实地竞争出来的。所以说,如果没有品牌形象的根本性改观,没有产品质量的充分保证,没有对消费者的最大尊重,越是公平的竞争环境,越是不利国产奶粉。国产奶若想突围成功,靠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