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公务员聘任制成为名义上的改革
(2013-05-20 22:45:10)上周传出消息,今年江苏将选择部分地区试点公务员聘任制。此外,福建首批聘任制公务员将陆续在漳州、厦门上岗;广西也拿出高层职位聘任公务员。公务员聘任制正成一股“潮流”。此前,人社部部长尹蔚民表示,人社部正就公务员聘任制制定相应办法,正在全国范围内试点,但将会有序推进。(《京华时报》5月20日)
公务员考试大军一年比一年庞大,以至于形成了一个“考碗族”,除了福利待遇好、身份体面之外,“稳定”或是最重要的原因。而“稳定”本身是一把双刃剑。对个人而言,“稳定”对应着安逸无风险的生活,可以对未来有相对准确的预期。而对社会和一个组织来说,“稳定”意味着激励机制的缺失,从而抑制了创新能力。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如果年轻人渴求“到体制中去”,最大的利益动机只是为了拥有一个永远摔不坏的“金饭碗”,那么公务员这个职业就只能养懒汉和庸人。
也正因为如此,一直以来,“打破公务员终身制”的呼声就没有停止过。从几年前少数几个地区的试点先行,到今年以来多个地区的密集推进,公务员聘任制已然成为一种趋势。可以说,这既是民意不断呼吁的结果,也是行政管理制度发展的内在要求。在公务员队伍的社会评价整体不高的现实下,政府部门显然比普通民众更能意识到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公务员委任制向聘任制的制度转身,其积极意义是显而易见的。从人才引进的角度说,聘任制可以丰富人才选拔的多样化。略高的工资,较短的任制,更能激励聘任制公务员的工作积极性。从人才的培养上说,打破公务员终身制,有利于形成一种优胜劣汰的良性竞争环境,使能者上而不能者下,人才充分流动起来,这对优化公务员队伍是极有好处的。此外,公务员聘任制对于转变行政作风、提高干部选任透明度、消除官本位思想,乃至预防权力腐败,也都大有裨益。
然而这种种好处,现在还仅仅停留于纸面。深圳自2007年在国内首次试点聘任公务员以来聘任的公务员已超3000名,但迄今为止,除了20余位聘任制公务员因自身意愿等原因,主动辞职以外,尚无一人被辞退。深圳一名聘任制公务员也表示,选择这个职业“还是图稳定”。“尚无一人被辞退”,固然可以解释为聘任制起到了良好的激励作用,有效地提升了公务员的整体素质,但也一个侧面证明,“只能进不能退”仍是一种常态。而“还是图稳定”的表白,则说明聘任制公务员的观念还没有从根本得以转变。这一切都表明,目前的公务员聘任制还只是一种名义上的改革。
在分工越来越精细化和专业化的现代社会,不论是体制内还是体制外,任何一种职业都不应该是所谓的“金饭碗”。每个人都凭自己的能力立足于社会,能胜任就干,不能胜任就走人另谋高就,这才是社会的常态,也唯有如此,才能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最大化。尤其是对公务员而言,所拿俸禄来自于民众的纳税,说白了就是民众的雇员,当然没有民众捧着泥饭碗,你捧着金饭碗的道理。无论是因为能力原因无力胜任,还是做出了失职渎职、违法乱纪之事,只要民众不满意,该滚蛋时就滚蛋,该下台时就下台,没有商量的余地。按照现行《公务员法》,公务员退出机制并非没有制度可循。公务员“终身制”之所以成为一种现实,某些问题官员甚至能在受到处理之后还能带病复出,根源并不在于公务员究竟是委任还是聘任,而在于对公务员作出职业评价的权力并不掌握在民众的手中。
因此,若想公务员聘任制避免成为名义上的改革,核心在于改变目前的公务员考核和评价机制,让民众真正成为人民公仆的“主人”。这首先需要改革从幕后走向台前,从体制内走向体制外,通过行政信息的共享,让民众具备评价的能力。其次要有具体的制度安排和程序设定,使得民众监督和考核评价公务员规范化和常态化,真正落实民众的评价权,至少要让民意在公务员的评价体系中占据一定的位置。
任何一种改革都不是文本的改革,形式的改革,甚至不是观念的改革,而是人的改革。从委任到聘任,简单点说,要改的就是“谁来评价”的问题,要革的就是上级对下级的话语垄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