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泛滥的“节庆”正在成为一种合法的腐败

(2013-04-10 19:28:28)

油菜花节、牡丹花节、玉雕节、放牛节……各种大大小小的节庆,你方唱罢我登场。近年来,不少地方政府大打“节庆牌”,节庆种类五花八门,内容无所不包。专家表示,有些地方一场晚会花费上百万甚至上千万元,铺张浪费、形式主义和奢华风气盛行,节庆变了味,令人触目惊心。(《光明日报》410

据中国节庆网2010年的统计,我国每年举办节庆约5000个,平均每天13个。从省级节到市级节,再到县级节,节庆活动五花八门,举凡吃喝穿戴、花鸟虫鱼、山水人畜等无不入节。亚里士多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地球,对某些地方政府来说,给我一个名词,我就能办起一场声势浩大的“节庆”来。以文化之名而举办的各种“节庆”,其本身已然变成某种“灰色文化”而在各地泛滥成灾。

“文化搭桥,经济唱戏”,历来是地方政府热衷于举办各种节庆最冠冕堂皇的理由。但事实上,举办节庆有助于拉动地方经济一说,根本经不起推敲。举办节庆确实可能在短时间内获得一些眼球效应,但这种人为制造的知名度,对资本来说根本够不成真正的吸引力。良好的投资环境既依赖于交通便利、资源丰富等先天性的客观因素,也与政府部门办事效率高不高、政策环境是否稳定等主观因素密切相关,这方方面面都应是地方政府考虑的,没有什么捷径可走,也没有哪一个有理性的企业仅凭一场热热闹闹的节庆就会做出投资的决定。

更要看到,如果说最早“吃螃蟹”者确实曾以这种促销方式而获得成功的话,那么时至今日,当这种发展模式被广泛过度复制到泛滥成灾的程度,则连观赏价值可能都怕剩无几了。“平均每天13个”,不仅给能人带来一种本能的反感和抗拒,并且不可避免地造成“节庆”效应的边际递减。从市场的角度看,这就是一种典型的“恶性竞争”,最后的结果只能是大家都成了输家。

事实上,泛滥的“节庆”不仅不能拉动地方经济,恰恰相反,还可能拖累地方经济。一场节庆节办下来,少则几百万多则上千万,而众所周知的是,热衷于举动节庆的地方大多是存在发展焦虑的经济不发达地区,这一笔钱最终都将转化财政压力和民生负担。更重要的是,大多数节庆活动都属于“拍脑袋工程”,既无完善成熟的整体规划,也缺乏必要的管理和监督,既无成本意识也无目的性,这必然导致铺张浪费,透支地方经济。这种官方的“节”,对民众来说,何尝不是一种“劫”?

泛滥的“节庆”对地方经济的作用微乎其微,真正的受益者其实是那些大大小小的演艺明星,以及地方官员。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企业家对记者说,事实上,钱砸了不少,效益并不好。内部人倒是沾了不少,胡吃海喝,赠送纪念品,活动结束后还发加班费或补贴。其实,胡吃海喝、顺手拿点纪念品或被贴,倒还是小事情,真正令人担忧的是其中可能存在的权力腐败行为。“节庆”往往是在发展地方经济的宏大名义下举办的,是一种集体行为而非个体行为,具有很大的隐蔽性。而“节庆”的资金来源也很复杂,既有政府的财政支出,也有来自企业的“摊派”,这就决定了资金管理和监督的难度。

 

 

不容忽视的还在于,举办一场节庆,从各级官员到基层的工作人员,很可能都是受益者,这便形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坚不可摧。或许,这就是获利不止、“节庆”不停的原因所在吧。不夸张地说,泛滥的“节庆”正在成为一种合法的腐败,必须下决心加以彻底整治。

 

 

http://news.sina.com.cn/c/2013-04-10/021926778048.s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