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应对舆论的“葵花宝典”是一种自宫式公关

(2013-03-29 23:37:32)

近日,网络曝光辽宁省西丰县委书记闫立峰超标配豪车、挂假军牌,引发网络热议。当事人闫立峰却回应称,车是从朋友处借的,车牌是司机“擅自”挂的,司机是个临时工。这样的回复让网友们直呼“神奇”在新的舆论环境下应对舆论事件,个别官员各出奇招,用尽浑身解数却未必见效。(《京华时报》3月25日

记者梳理了去年以来的网络热点事件,总结出这样一套经典招式:入门级是“踢皮球式”和“挤牙膏式”,升级版是“背书式”和“撒谎式”,最高级的是“粉饰式”和“撇清式”……花样翻新,分门别类,简单可以说是自成体系。报道称之为“应对网络舆论攻略葵花宝典’”,微妙而传神。“欲练神功,必先自宫”,这些应对舆论的招式,看似兵来将挡、屡试不爽,实则是以透支政府公信力为代价,极其得不偿失。

客观地说,很多时候政府部门在进行危机公关的时候,之所以昏招频出,并不完全是因为“护短”,或者是蔑视舆论,而是从所谓的“大局出发”,维护政府部门上的整体形象,担心“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但问题是,“政府形象”究竟指的什么?政府形象不仅体现在公职人员恪尽职守、清正廉洁,政府机关办事效率高、服务意识好等静态层面,更体现在动态的层面,即出了问题、曝出丑闻之后,有没有一个高效的解决和纠错机制,通过政府自身的努力,以令人信服的方式把官员个体的“丑闻”从一个减分项变成一个加分项。

 

 

没有人十全十美,而政府就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组成的,出几个违法乱纪的公职人员其实是正常的,什么事都没有反而是不正常的。刻意甚至人为制造政府形象的完美无缺,往往就会因为不真实而失去信任。出了事都是“临时工”干的,网友不倒逼,绝不肯轻易就公共事件透露半点信息,面对记者的追问,要么“踢皮球”,要么答非所问、充愣卖萌……必须承认,在信息不对称的现实下,这种种拙劣的公关手段能够使得个案陷入“死无对证”的停滞状态,但也能因为逻辑无法自洽,甚至官方给出的所谓的“权威信息”与事情所呈现的事实和常情严重悖离,而使得公众从对个案的关注,上升为对政府诚信的深度质疑。

 

 

这便陷入了一个死循环:为了维护政府形象,政府部门千方百计地进行危机公关,然而其所做所为却遭遇了更大的形象“差评”。更重要的是,某个具体的事情再轰动,都会因为时间而流逝而被人们淡忘,但人们对政府部门的评价却会因为一个个具体的事情而逐渐积累加深,并永远地刻在政府的形象档案上。事实上,这就是一个“丢了西瓜捡芝麻”的弱智游戏,然而一些政府部门却乐此不疲。

 

 

新媒体时代,政府部门的危机公关确实一门很高深的学问,最大的难点在于,如何平衡个体与整体之间的关系。每一个公职人员都代表了政府形象,但政府形象却不能与个别人的行为等同起来。这一点,公众需要理性,政府部门尤需加以重视。因为个别公职人员的不良行径,而搭上政府公信力,这何异于“挥刀自宫”?归根结底,公信力才是政府部门的最大的形象生产力,没有比守住这条底线再大的事了。

 

 

http://news.163.com/13/0325/03/8QPIGFUE00014AED.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