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张火车票都是大部制改革的试纸
(2013-03-11 22:22:52)3月10日,第六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出台,铁道部被撤销。当天,铁道部部长盛光祖表示,铁道部虽然将被撤销,但铁路200万职工不存在安置问题,也不会裁员。铁路票价一直偏低,今后要按照市场规律,企业化经营来定票价。(《京华时报》3月11日)
铁道部撤销之后,公众普遍担忧火车票会不会因此而涨价。“末代铁道部部长”盛光祖的回应,则进一步印证了这种担忧。现行普通旅客列车基准票价是1995年制定的,近20年来铁路运营成本大幅上涨,但火车票价却远低于运营成本。所谓“按照市场规律,企业化经营来定票价”,也就是说由市场供需来决定票价。在“一票难求”的语境下,火车票上涨似已为期不远。
但显然不能仅从一个角度来看问题。火车票多年未涨确是事实上,但铁道部并非自负盈亏的企业,其建设和发展的资金,绝大部分都来自于国家财政,民众所享受的铁路低票价,乃是国家对民生的一种政策性补贴。还要看到,价格与服务应该是对等的,公众虽然享受着近20年未涨的低票价,但铁路部门提供的服务项目又价值几何呢?
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王峰表示,火车票是否有可能涨价,和机构改革有联系,但没有必然联系。具体分析,这句话有这样两层意思。其一,大部制改革涉及到的是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等宏观层面的议题,而非诸如“涨不涨票价”这种细节上的调整。其二,此次撤销铁道部,实行政企分开,把政府的归政府,市场的归市场,其主旨在于改变以往的那种陈旧僵化的管理模式和理念,激发企业的经营活力和创新意识。譬如公众非议颇多的“站票与坐票同价”,有专家建议的“对客流高峰和低峰期实行阶梯票价”,就是这样的范畴。按市场规律办事,涨价和降价都是经营的常态,但如果把市场化与涨价等同起来,不仅是对违背了市场规律,也是对改革的严重误读。
无论什么样的改革,都无法改变铁路公益性的本质。这不仅体现在,铁道部撤销后,国家仍将继续扶持铁路建设,更体现在,火车作为民众出行的最基本交通工具,坐得起、坐得满意,是最起码的要求。大部制改革在制度和理论层面获得极高的赞誉,但在实践意义上还需接受民意的检验,每一火车票就是这样一张试纸:改革能在多大程度上通过职能转变让全体民众从中受益,进而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公众担心火车票涨价,本质上是担心改革的变形和异化,乃至被既得利益者所绑架。这样的担心,显然并不多余。因此,当务之急是在大部制改革的总体规划下,尽快出台具体的实施方案。一方面妥善解决好债务、人员安置等历史遗留问题,另一方面,也要解决好定票机制、监管机制等即将面临的现实问题。前者而言,火车票涨价未必不可以,但前提是必须科学合理,公平透明,同时兼顾公平与效益。后者而言,铁道部虽然一拆为三,彼此都是独立的主体,但强大的惯性犹在。铁路在完全市场化之后,预防其过度逐利,偏离公益性,监管显得尤其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