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慈会的公信力别被“小数点”秒杀
(2012-12-11 21:07:50)
标签:
杂谈 |
12月10日,网络举报人周筱赟微博举报,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2011年的账目上,一项“支付的其他与业务活动有关的现金”金额为48.4亿元,远远高于当年接受捐赠收到的现金8000多万元。周筱赟怀疑基金会可能存在洗钱行为。当晚,中华儿慈会发文澄清,财务人员出现重大失误,导致一数据的小数点错位,将账目中一项本应为4.75亿元的金额,写成了47.5亿元。(《新京报》12月11日)
有了“郭美美事件”的前车之鉴,儿慈会此次面对举报,反应速度还算及时,当晚即做出回应。但是对于这个回应本身的可信度,公众却多持怀疑态度。正如专业人士所说,按照惯例这样的情况一般不会出现。会计所在审计基金会财务报表时,须有基金会银行入账和出账记录,而不是说凭工作人员的口头说明。4.75亿元和47.5亿元差距很大,这与审计工作必须全部有迹可循是矛盾的。而以常识判断,儿慈会的年度财务报告须经层层审核和审计,出现小数点错位的概率恐怕只存在理论上的可能性。
当然,公众最大的质疑还在于,迄今为止,所谓“小数点错位”的说法,仅仅是儿慈会的一家之言,缺少最起码的公信力。一方面,儿慈会是被举报的一方,背负着“洗钱”的重大嫌疑,自我辩护乃是本能反应,倘若不能以切实的证据来自证清白,很难取信于众。正所谓“任何人不能充当自己案件的法官”。而另一方面,儿慈会方面给出的“小数点错位”的说法,不仅可信度十分有限,而且还是无法自圆其说的孤证。事实上,在“48亿去向之谜”的背后,还要太多无法解释的悬疑:譬如,2011年度儿慈会的捐款收入仅为8700万,动辄数亿的理财资金从何而来?“48亿”的进出款项为何没有明细账,而只是现金的流入流出?根据法律,公益基金会超过50万的投资必须理事会表决,2/3以上通过。那么4。7亿元的投资,究竟投了什么项目,相关信息为何不公开?
其实不管是4。7亿还是48亿,都不是一笔小数目。而作为慈善资金,更是万众瞩目。可以说,在官办慈善机构频出丑闻的现实下,此次危机处理的成败,不仅关系到儿慈会自身的声誉,也关系到中国整个慈善事业的发展和前景。个中利害关系,身处舆论风口浪尖的儿慈会不可能不明白。破解“48亿之谜”,说难也不难,唯一办法就是最大的信息公开,让所有疑问都能找到答案。如此,才能取得公众的信任和理解。
遗憾的是,众矢之的的儿慈会似乎并没有这样的打算。其一面坚称“无洗钱行为”,并国小数点写错道歉,一面又称“如网民对此仍有疑问,或对中华儿慈会财务工作有其他疑问,欢迎到基金会查看整体账目。每一笔捐助均可在儿慈会官网适时公示”。这很难让人理解,出错的是儿慈会,为何不能主动公开相关信息,而要网民去查看?谁又能保证网民真的能查看到真实的信息?公布捐款信息乃是慈善机构的义务,何以要“适时公示”?更重要的是,对于银行凭证等关键问题,儿慈会更是避而不谈。这样的表现,无疑让公众的疑虑又加剧了几分,而儿慈会的公信力又减损了几分。
儿慈会所暴露出的诸多问题,其实也是所有官办慈善所共同面临的问题。那就是在高度垄断之下,我们的慈善机构越来越封闭化,具体表现为,一是信息不公开,运作不透明,二是外部监督难以进入,而内部监督又严重缺席。在这种情况下,不仅极大地影响了公众的慈善热情,也让慈善组织时时处于公信力危机之中,一旦出现什么问题,便立即陷入一种“怎么说公众也不信”的困境。无疑,不管此次事件的最后结果如何,慈善事业的改革都必须提上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