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环保部长的提醒值得媒体反省

(2012-11-14 19:03:40)
标签:

杂谈

12日下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姜伟新、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朱之鑫、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杨志明这四位重量级官员一齐在十八大新闻中心亮相,吸引了众多记者到场。当记者提及与环保相关的群体性事件时,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不但没有回避,还提醒说,你还没说PX问题呢!(中新网1113

说到环保,就不得不提与环保相关的群体性事件,而说到与环何相关的群体性事件,就不得不提备受关注的PX事件,这是很容易想到的一个提问逻辑。遗憾的是,在场的记者偏偏没人问有关PX的问题,以至于周生贤部长不得不主动提醒。周部长的这一声提醒,想必不仅令在场的记者措手不及,可能多少还有些尴尬。

从新闻专业主义的角度看,记者没有提问有关PX的问题确实在公众的意料之外,但从现实的舆论环境来说,这似乎又是意料之中的事情。记者没有问,不代表记者不想问不愿问,更不意味着记者不专业,没有准备,恰恰相反,这很可能还是深思熟悉、反复斟酌的结果。十八大举世关注,在这样一个公开的场合,当然不能想问就问,什么该问什么不该问,需要一种平衡,对此,媒体会有一种风险考量,记者本人也会通过长期采访实践形成一种习惯思维。譬如PX事件,众所周知这是个敏感话题,如果记者问出相关的问题,也许不仅得不到实质性的回答,很可能还会因为不合时宜而遭到批评。与其如此,不如干脆不问,安全第一。

问题在于,提问的边界在哪里,什么样的问题敏感到不可触碰,也许从来就没有一个既定的标准,很多时候,所谓的“禁区”只不过都是媒体和记者的自我猜测和自以为是。周部长主动提醒“你还没说PX问题呢”,表明政府部门并不避讳这个话题,甚至还为止做好了准备,然而记者却没有问,不仅失去了与环保部门最高领导就社会热点敏感问题展开讨论的绝佳机会,同时也失去了拓展舆论监督边界和提升媒体话语权的时机。这对官方和媒体,乃至对公众来说,都是一种遗憾。

这样一个小插曲,十分形象地描述了当下的一种舆论生态:官方有官方的舆论尺度,媒体有媒体的操作规则,但其实两者之间有一个很大的空白地带,这就是媒体完全可以争取的舆论监督的空间。正如有人所说,舆论监督就像是门缝,如果大家都努力地去挤一挤,这道门缝就会越来越大,相反,如果谁都不愿去挤一挤,谁都不敢去尝试,大家都以一种畏惧的心态去想象门内的情况,那么这扇门就会慢慢地关上,舆论空间会越来越狭窄。极端情况下,官方甚至会比媒体表现得更为开明。身为媒体从业者,我经常听到有同行抱怨当下的舆论环境,但事实上我们更应该想一想,当下的舆论环境究竟是我们想象的那么差,还是因为某些时候我们过于保守,不敢去挑战?周部长的提醒,确实值得媒体去反思和反省。

当然,反省的不仅是媒体。媒体之所以会有保守的心态,并非杞人忧天,很大程度是源于现实的反馈和经验的习得。现实中,确实有记者因为监督权力而遭到打击报复,确实有人因为问了敏感问题而被粗暴对待,这种情况下,媒体出于安全的考虑趋于保守并非不可理解。因此,政府部门和官员也有必要主动去创造一种宽松的舆论氛围,引导和鼓励媒体大胆发问,而不能总是一副暧昧的姿态。这个意义上,周部长的主动提醒,也是一种良好的示范。

 

http://news.sina.com.cn/c/2012-11-12/235425564489.s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