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艳峰更不止一个”是最好的公民教育
(2012-09-25 05:53:04)
标签:
杂谈 |
近两日,三峡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大学生刘艳峰与多位律师沟通,计划针对“陕西省财政厅拒公开杨达才工资”一事,向财政部或陕西省政府提起行政复议。今日,刘艳峰将来京,希望确定代理律师,继续追问“表哥”局长杨达才的工资收入。(《新京报》9月24日)
也许,“表哥杨达才”事件会成为舆论监督史上最具标志性的事件之一。这种标志性,并不是指“一个微笑引发的贪官落马”的戏剧性过程,而是指在杨达才落马后,无论是舆论还是坊间,都没有因为暂时性的胜利而停止反思和追问。这和以往某一事件告一段落,舆论便迅速关注下一个热点有着显著的不同。从对个体的过度关注,到上升为对整个制度和强大的行政惯性发起挑战,笔者以为这比杨达才落马更具有现实意义。
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刘艳峰无疑又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个。是他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请,要求公布杨达才的工资收入,让陷入僵局的“表哥”事件柳暗花明,也是他,在“表哥”落马后,四处联系律师,积极准备行政复议的材料,与政府部门就公开杨达才的工资问题较真到底,使得“表哥”事件继续保持新闻热度。从中,我们不仅看到了一个有热情有行动力的优秀大学生,更看到了一个有思想有担当意识和责任感的现代公民。
应该说,舆论对当下的大学生群体似乎并无太多好感,种种有关大学生的负面新闻随处可见。这一方面是因为一些现实压力所致,譬如过高的教育成本与过低的就业率,造成大学生们普遍有一种危机感和焦虑感,而另一方面,则源于我们现行的教育存在着误区。譬如过多关注实用性和功利化的一面,而忽视了人格教育和公民教育。这两方面的原因,导致大学生群体与社会现实存在着某种程度上的脱离,突出表现为自我意识的强化,而参与公共事务的意愿和能力严重不足。也正因为如此,现在不少大学都在开展种种形式的公民教育,试图弥被这一缺憾。
大学生大多已是成年人,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又经过了高等教育的历练,具备了一定的思辩能力和判断力,按理说,是参与公共事务最具活力的一个群体。那么,怎样才能成为一名现代公民?怎样的教育才能培养出一名好公民?照本宣科式的灌输教育,远不如一个活生生的现实案例来得有说服力,大学生刘艳峰的身体力行,其实就是最好的公民教育。他对“表哥”事件的持续关注和参与的最大看点,不是取得了通常意义上的成功,而是他用行动证明,即便是一名普遍的大学生,参与公共事务和表达对事物的看法,也不需要多高的成本,只需要你付出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并且把想法付诸于实践。大学生关注社会和时事的人并不少,但多数人只是空喊口号,在网上写几句的发泄的话,这显然是不够的。他还用行为证明,做一名合格的公民,不仅要有冲动还要有理性,不仅要有激情,还要有韧性,认为有价值的事情,就应该坚持下去。在申请公开杨达才工资收入的过程,他始终保持一种很温和的姿态,没有任何过激的行为,一切以法律和制度来说话。在遭到无理拒绝后,他既没有气馁也没有无谓地抱怨现实,而是继续提出行政复议。在意识能力不足,积极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简而言之,刘艳峰的公民实践,既有参考价值,也是可以广泛复制的。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刘艳峰表示:“表哥”不止一个,刘艳峰更不止一个。我也希望通过自己这次行动,普及政府信息如何申请公开的常识,希望更多朋友积极行使自己的合法权利。这句话,不仅是一种作为公民的自信,更是一种召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