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扣变明扣:找对病源开错药方
(2012-09-17 21:15:40)
标签:
杂谈 |
据消息人士透露,国务院医改办近期将出台对药品流通行业变革发展具有指导性的《关于药品流通行业改革发展意见》。《意见》力图解决目前医药流通出现的问题,明确从政策等各方面给予药品流通企业间的并购予以支持,清除并购的政策障碍,具体措施为,将“暗扣”变“明扣”,即将药品分销企业给医生个人的提成,变成医院与药企之间的讨价还价,医院将这笔收入纳入本单位的绩效考核。(《经济参考报》9月17日)
医疗行业是一个极其庞大的产业链,造成当下“看病难、看病贵”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其中,药品流通环节的混乱是最不容忽视的一个关键因素。药品流通“十二五”规划颁发后,全国13000多家药品批发企业的格局并没有改变,企业数量未现明显减少,但药品批发企业真正做药品批发业务的并不多,不少都从事“过票、倒票”(倒卖增值税发票)等非法业务。这种鱼龙混杂的现状,一方面危害到老百姓用药的安全性,另一方面,由于这些企业的技术含量太低,造成了整个药品市场的低劣化竞争。
简而言之,当前医药流通最大的问题就是,药品批发企业太多太滥了,因此,当务之急是加大药品行业的资源整合力度,促进药品市场的规模化发展,以优胜劣淘为原则,通过并购等市场化手段,达到规范和净化市场的最终目的。然而,对于如此庞杂的一个行业进行资源整合和并购,谈何容易?《意见》给出的意见乏善可陈,唯一有建设性和操作性的就是,变“暗扣”为“明扣”,我们大致可以这样来理解:将私下交易摆到桌面上,增加了透明度,有利于遏制暗箱操作,这对医院是一种约束,对那些以药品加价为生存之道的药企更是致命的打击。我个人认为,这是找对了病源,却开错了药方。
将药品提成的交易主体由医生变成医院,预设的一个前提是,集体比个人更靠得住,这显然只是一种理论的假想。任何时候,面对利益的诱惑,无论是个体还是集体都可能产生冲动,约束他们的永远只是刚性的制度,而不是道德自律。其实这就是“一个人腐败”和“一群人腐败”的关系,“一群人”从来就不比“一个人”更具道德优越性,不仅如此,由于“一群人”做出的是一种集体决策,出于罪不责众的社会心理,往往更容易丧失道德底线。尤其是在“以药养医”格局未变的现实下,药品提成仍是医院最重要的收入来源,如果将“药品回扣”正当化合法化,极有可能进一步助长医院的逐利心态,从而导致药品价格水涨船高。
需要厘清的是,暗扣变明扣,最大的意义并不是加强了药品提成这一行业潜规则的透明度和可监督性,而只是强化了医院的议价能力。迄今为止,医院仍是绝大多数公众相对陌生的一个行业,公众与医院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由医院来与药企讨价还价,不仅外部监督无能为力,甚至可能导致内部监督也一并瘫痪。而医院议价能力的强化,对广大患者而方也绝不是一个福音,因为这必然导致提成比例的上升,增加药企的运作成本,最后毫无疑问还是由患者来埋单。
事实上,我们更应该回归一个常识性问题:医药流通行业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是药企的做大做强,还是平抑药企,造福民众?这两者原本应该是统相辅相成的,然而现在却是完全割裂,甚至彼此对立的。“以药养医”被视为医疗行业最大的病灶所在,也是医改的核心,而“暗扣变明扣”的举措则相当于认可了“药品提成”的合法性,这是一种方向性的错误。值得反思的是,这种方向性的错误,很多时候并不是源于制度设计上的考虑不周,而恰恰是深思熟虑的产物。医改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各个环节大大小小的无数改革措施,然而很多改革并不从社会整体利益,而是从部门和局部利益去考量,最终难免与民众的期望背道而驰。这样的改革越成功,能能对民生的伤害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