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谁该为“掷出窗外”的走红而脸红

(2012-05-12 00:04:42)
标签:

杂谈

    今年5月以来,一个名叫“掷出窗外”的网站走红网络。这个网站收罗了2004年至2011年的各种食品安全问题案例,网站也因此被网友称为“有毒食品警告网站”。最为吸引网友的,是每个人无须注册即可在该网上添加食品安全的相关新闻报道。(《京华时报》5月11日)
    网站创建者吴恒,是复旦大学历史地理专业的一名85后研究生。因为看了一篇关于假牛肉的新闻报道,促使他开始着手建立一个以曝光问题食品为核心内容的网站。该网站在沉寂了将近一年时间后,于今年5月突然声名鹊起,随着“毒胶囊”事件的爆发,从5月3日到7日,4天里网站的浏览量就超过了200万次。曝红的速度,堪比当年选秀出身的超级女生。
    “掷出窗外”的走红,当然有技术上的原因。譬如无须注册即可在该网上添加食品安全的相关新闻报道,这种无障碍的参与模式,大大增加了网站的亲合力,使得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食品安全的在场的监督者。但更重要的原因,恐怕还在于当下民众对于食品安全信息的一种强烈饥渴。食品问题频发的语境下,人人都有一种不安全感,但又不具备足够的分辩能力,而分散的新闻报道也无助于让公众获得对问题食品更为系统和全面的了解和认识。“掷出窗外”的出现,恰好填补了这方面的信息空白。
    这个几乎是以一已之力办起来的网站,运行成本其实非常得低,一年600元的服务费,外加一些人力成本,但是产生的社会效益却不可谓不大,既帮助公众提高对问题食品的辩别和防范能力,对无良商家也是一种巨大的威慑力。而随着该网站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越来越大,这种社会效益也必将越发凸显。
    然而不得不承认的是,“掷出窗外”网站被捧得越高, 我们就越发感到一种莫名的悲愤。公众过度依赖“掷出窗外”网站,甚至一度将该网站挤爆,说明这方面的信息对公众而言非常重要,而获得这方面信息的途径和渠道又是极其的狭窄。然而,凭借个体力量就能办到的事情,为何我们那么多对食品安全有管理职责的相关部门却长期处于缺位和失语的状态?
    个体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当然有责任和义务去直观现实问题,积极参与公益事业。但必须认识到,食品安全是一个非常庞杂的社会问题,个体力量终归势单力薄,也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局限性。譬如,网站的管理者仅仅是从网络上搜索有关食品安全的新闻报道,既难免遗漏,也可能因为报道不实造成“误伤”。再譬如,这纯属一项公益事业,所有人都是利用业余时间无尝劳动,稳定性很难得到保证。
    更重要的是,网站随时都将面临利益的巨大诱惑。据悉,随着网站的走红,已经有投资者、合作方、黑心厂商等各色人等找上门来,要求合作。对于投资商,吴恒没有深谈,希望“永保网站的公益性”,这体现他难能可贵的清醒认识。但反过来想想,如果该网站想要长久地生存下去,又怎么离得开巨大的资金投入呢?而对于黑心厂商询问删帖价格,吴恒也予以果断拒绝,但今天拒绝不代表永远会拒绝,正如吴恒所说,“这个问题值得我非常警醒,我想我们一定要从制度上想到一个操作办法,避免沦为靠删除信息来牟利的工具”,但是办法是什么,相信吴恒暂时也没有答案。
    不是不相信“掷出窗外”以及它的管理者,而是说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本身就是个体所无法承受之重。1906年,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在看揭露芝加哥肉食加工厂的纪实小说,恶心得把吃了一半的香肠“扔出窗外”——“掷出窗外”的网站名称即来源于此。但要看到,总统恶心地将吃了一半的香肠“扔出窗外”之后,不是独自恶心和愤怒,而是迅速引导了法律和制度的发力,譬如推动通过《纯净食品与药品法》,并创建了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前身,由此美国的食品安全状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以史为鉴,“掷出窗外”若想发挥更大的社会价值,真正成为中国版的《屠场》,除了保持公益本色之外,还须有政府部门的支持与跟进,以及制度层面的反思和改良。据悉,网站爆红后,上海食品安全委员会曾给吴恒打电话要求约谈——但愿这是一个积极而非消极的信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