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组织要从“领导放话”走向制度放权
(2011-10-16 21:31:01)
标签:
杂谈 |
公益组织要从“领导放话”走向制度放权
国庆节前夕,省委书记汪洋对《南方日报》东莞观察AⅡ04版《坤叔公益团队“转正”受挫背后》一稿作出重要批示,要求有关部门要转变观念,努力成为社会公益和社会慈善发展的助推者,而不是障碍。10月1日当天,东莞市民间组织管理局随后给坤叔颁发了《民办非企业登记批准通知》。(10月9日《广州日报》)
http://news.sina.com.cn/c/2011-10-09/041423271032.shtml
坤叔助学团队是东莞一家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团队在长期助学中,总结出“千分一”的公益理念,呼吁大家拿出收入的千分之一用于慈善事业,把慈善当成一种生活习惯。然而这种十分具有创新意义的慈善理念,却被东莞市民间组织管理局认为可能让公众误解为“硬性摊派”、“强迫捐款”,违背了慈善自愿的原则,助学团队发起人坤叔连续7年6次申请“转正”均受挫。
坤叔助学团队7年6次申请“转正”均受挫的经历,正是当下公益组织整体境遇的一个缩影。一方面,民间性的公益组织具有强烈的发展诉求,他们不缺热情,不缺良好的管理模式和理念,唯独缺少一个宽容的制度环境和良性的上升通道,而另一方面,这类公益性组织却无可避免地会遇上行政壁垒和政策的冷遇和偏见。“千分一”的慈善理念并不难理解,更何况如坤叔所说,“我们手中没有任何权力”,所谓“硬性摊派”之说,充其量不过是搪塞民间组织的一种借口。
在汪洋书记的重要批示下,坤叔助学团队的转正之途得以锋回路转,令人欣慰。这既得益于坤叔团队良性的运转并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果,以及媒体的及时报道,同样也得益于他们幸运地遇上了一个开明且能被说服的领导。然而这样的幸运,又恰恰说明,坤叔助学团队的遭遇并不具有可复制性。像坤叔这样的民间公益组织在全国范围内数不胜数,能有几个幸运地得到媒体的关注和地方领导的批示?仅仅是一个“坤叔”的转正,于民间公益事业发展的意义可谓是聊胜于无。更重要的是,领导批示意味着这是一种特事特办,相关部门是基于领导的权威而做出的有限度的妥协和让步,这不可能从根本上转变固有的观念和作风。
毫无疑问,靠“领导放话”解决某个具体问题,终究还是一种“人治”,民间公益组织若想真正被激发活力和焕发生机,还得从“领导放话”走向制度放权,从不对公益组织做有罪推定,上升到充分尊重民间公益组织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其实无论是对比一些国家慈善事业的风生水起,还是联想到国内公办慈善机构的一地鸡毛,都不难发现,中国慈善事业之所以发育不良,表面原因在于民间慈善得不到制度营养,而深层次原因则在于政府部门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管得过死,不愿下放权力所致。一个国家慈善事业的发展,必须以一个成熟有效的公民社会为现实土壤,而公民社会的孕育和成长,其关键就在于政府有所为,有所不为,权力有所管,有所不管,给社会给民间以充分的自治和自我发展的空间。
我赞同汪洋书记在批示中所说,规范社会公益组织发展,重在监管,而不是把“人”挡在门外,但认为值得商榷的一点在于,政府有关部门盯想成为慈善事业发展的助推者,不仅需要转变观念,更需要形成一种制度共识,通过制度的刚性还约束政府转变观念。因为权力有扩张的本能,我们也不可能将慈善事业的发展寄望于个别开明的领导人身上。唯有准确界定权力的边界,划清政府的管理范围,才是慈善事业的根本出路。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