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济南一个叫韩进的普通菜农,面对遍地卖不出去的蔬菜,选择在卧室上吊自杀。这一起悲剧迅速让“菜贱伤农”的话题为全国所关注。一时间,专家学者众说纷纭,新闻媒体也纷纷出动,探寻“田头贱,摊头不贱”这个奇怪现象背后的东西。很快,“流通环节出了问题”成为暂时的共识。连日来,记者以“全国最大蔬菜产销基地”寿光为对象进行了深度采访,力图再现一棵菜从田头到餐桌的真实“流通成本”。(《扬子晚报》5月1日)
http://news.sina.com.cn/c/sd/2011-05-01/073822388836.shtml
从这份调查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蔬菜流通环节的账本:无论是处于低端的个体经营者菜农、运输司机,还是相对处于中高端、形成一定规模化经营的蔬菜合作社、批发经营户,都远远称不上是受益者。而“不超载怎么行?”、“有国家政策,没有乱罚款也亏”、“目前只能勉强支撑”等细节则透露出更加让人忧虑的信息:“菜贱伤农”的“农”,指向的决非韩进这样的普遍菜农,而是日趋逼仄的蔬菜产销行业。
仅仅针对一地的调查,固然不能说明全国范围内的普遍现象。因此,现在就说“流通环节出了问题”已经不攻自破尚且为时过早,但从这份调查中我们至少认识到,“流通环节成本过高”缺少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支撑。
事实上,“菜贱伤农”的现象时有发生。之所以形成一种阶段性暴发而毫无防范的局面,除了与农户缺乏科学种植意识,农业产业化进展缓慢以及农产品供应链不完善有关之外,很重要的一点还在于决策者和相关主管部门管理能力和管理方式方法的滞后。对症才能下药, 如果我们迟迟找不到“菜贱伤农”的病源,自然无法开出有效的药方。从这个意义上说,媒体的这份调查,最大的价值并非描述了一份真实的“流通成本”,而在于它背后所呈现出的脚踏实地,不懈追问的实证精神。
几乎每一次发生“菜贱伤农”的现象,政府部门、专家学者包括媒体,都会迅速形成“流通成本过高”的共识。但是这个共识究竟从何而来,依据是什么,却似乎很少有人进一步追问,很多时候只是一种习惯思维,甚至是纸上谈兵的产物。这种似是而非的共识,最大的问题还不在于可能误导应对政策,而在于遮蔽了某些此前不为人所重视的真问题。譬如人人都能感受到油价和生活成本的上涨,但没有多少人知道这已经对整个蔬菜产销行业形成了巨大的压力,再譬如摊位费和进场费等行政性收费,本应最具弹性压缩空间,然而在毫无成本之忧的情况下,这些“坐地收钱”的收费项目却在短时间内悄悄上调了好几次,这无异于为“菜贱伤农”火上浇油。
如果决策者认识不到这些真问题,如果主管部门缺乏对市场的洞察和宽广的视野,那么我们将很难走出“菜贱伤农,菜贵伤民”的怪圈。日前,商务部出台13项具体措施开展滞销蔬菜紧急救助行动,不少城市也各出奇招,但坦白说,这些临时性措施只具一时之效,真正意义上避免“菜贱伤农”的现象循环性发生,现在最需要的是相关部门拿出点实证精神来,对整个农产品行业做一个全面的疏理,形成一个具有全局性甚至是战略性的制度体系,找到根本性的治理之策。民以食为天,“菜贱伤农”最终伤的是民生大问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