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荒”的本质是对政府公信力的考验
(2011-04-29 22:44:50)
标签:
杂谈 |
日本核电站核泄漏事故引发全球关注。虽然环境保护部、国家核安全局16日发布的数据显示,日本福岛核电厂灾害尚未对我国环境造成放射性影响,我国运行核电厂周围环境辐射水平正常,但仍未能阻止紧张情绪在部分地区蔓延。譬如广东、浙江、江苏等地发生了抢购碘盐的现象,部分商家趁机哄抬物价。继蒜你狠、姜你军等之后,又一个新词出现了——盐王爷。(3月17日新华网)
每一次大的灾难之后,都会出现类似的现象。譬如汶川地震后,关于其它地区可能发生地震的传言就曾此起彼伏。此次日本大地震,由于引发了核电站核泄漏事故,影响可能波及周边,而公众对这方面的知识又知之甚少,因而对它的关注甚至超过了地震本身。
出现这样的紧张情绪,应该说其实是正常的。大的灾难刚刚发生的一段时间,往往是普通民众精神最为脆弱,相关信息最为混乱的时期,这个时候民众缺乏很好的辩识力。不正常的是过度紧张,甚至一有风吹草动便如惊弓之鸟,失去了理性的思维能力和最起码的判断力。
碘盐抢购潮基于这样两个原因,一是日本核辐射会污染海水导致以后生产的盐都无法食用,二是吃含碘的食用盐可防核辐射。对此,宁波市环境监测中心辐射监测室主任徐政强解释说,防核辐射最有效的方法是每天服用一片碘片,因为每片碘片中含有100毫克的碘,而根据卫生部的规定每公斤食用盐中碘含量仅为20-30毫克,“吃碘盐防核辐射很荒谬”,“海水中本身就含有放射性物质,日本核电厂泄漏的核辐射想把这么大的太平洋水搞脏根本不可能。”相比以往相关部门和专家单方面否认式的辟谣,这种拿数据和科学常识说话的方式,显然更有说服力。
如何应对谣言,消除民众的恐慌情绪,我们通常会说两句话,一是“谣言止于智者”。这个“智”,从政府角度来说,就是通过知识普及,让民众具备明辩是非的能力。另一句是“谣言止于公开”,即保障公共安全信息的及时和透明。此次日本地震引发的核泄漏事故中,政府部门在这两方面的表现无疑称得上可圈可点。这固然是政府应对公共危机能力的体现,但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得进一步反思:为什么政府已经表现得足够好,还是未能彻底消除公众的恐慌情绪?
具体分析此次碘盐抢购潮,首先可以肯定,有游资在暗中操纵,哄抬物价。据说,在部分地区,一包碘盐的价格已经翻了10倍。这可以视为是市场因素。此外,仍然与政府的表现有一定关系。政府应付安全危机的能力确实是在不断的提升之中,但要看到,民众对政府的要求和对政府公信力的期待也有更高的标准。以往,政府部门只要能给出一个权威的说法,民众便可以相安无事;但现在,仅仅有知识普及和信息公开这种事后式的处理机制,显然已经无法满足公众的知情诉求了。“碘盐防核辐射”缺乏科学依据人们并不是看不到,之所以还会盲目跟风去抢购,某种程度上是出于这样一种困惑:假如核辐射真的会对我们产生影响,假如碘盐真的能防核辐射,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被告知吗?
“盐荒”说明无论是政府危机处理能力还是政府公信力,都还有提升的空间和必要性。前者而言,政府应有更多的事先预警而不仅仅是事后补救,至少在民众心理的掌握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