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货逼涨,一场与消费者无关的商家乱战
(2010-12-23 19:48:19)
标签:
杂谈 |
11月1日,康师傅经典袋面系列涨价,零售价由每包2元上调至2.2元,涨幅为10%。家乐福在中国的所有卖场,均拒绝上调康师傅方便面的价格。康师傅停止给家乐福供货,目前已约有一个月。受此影响重庆家乐福康师傅近十个品种缺货。(《重庆晚报》12月13日)
这真是一个商业巨头笑傲江湖的时代。那边“3Q”大战刚刚尘埃落定,这边零售业巨头与食品业巨头又脸红脖子粗地掐上了。事情的缘起却是非常的“孩子气”,一方要涨价,一方不让涨,于是这方停止供货,“此处不听爷,自有听爷处”,那方大手一挥,“悉听尊便”。好一派妙趣横生的恩怨情仇。
对此,围观的网友有多重解读。一是中立派,认为无论是要求涨价的康师傅,还是不上涨的家乐福,其实都是出于各自商业利益的盘算,小道消息是,家乐福同意涨售价,反对的是涨进价,而康师傅则要求两个一起涨;二是挺“家”派,认为无论怎么说,家乐福不同意涨价,都站在了消费者一边,维护了消费者的利益,值得赞许,对家乐福的好感倍增;最令人莫名惊诧的是挺“康”派,说是面对外国企业的挑衅,康师傅坚决地说“不”,第一次看到民族企业有了自主权很是兴奋,“不要为了几毛钱断送了民族尊严”。如此“爱国”,让人无语凝噎。
就我个人而言,我看到的只有悲哀与失落。不争的事实是,无论这场商战斗的有多激烈,事态如何发展,对于两大巨头的影响都微乎其微,最终受伤的还是消费者。天下超市多如牛毛,康师傅完全不必死抱着家乐富一家,涨价已成既定事实;对于零售业巨无霸家乐福来说,一个品牌方便面的销售量几乎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借此一战,倒还可以意外收获一个“为消费者着想”的美誉。最令人郁闷的是,作为直接关联方和最不利结果的承担者,消费者除了围观看热闹,毫无话语权可言。换句话说,这场“断货逼涨”的闹剧,看似与消费者密切相关,其实根本无关。
家乐福落户中国已经有些年头了,之所以能够遍地开花,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与供货商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所谓“钱能解决的问题都不叫问题”,之前虽然也有过摩擦,但最终都以和气收场。此次商战,很明显是一次非常意外的“擦枪走火”。一些供应商的看法是,家乐福实力很强大,没有其他国内零售企业在要货量上可与家乐福这样的巨头相抗衡。与其说实力强大的家乐福没想到自己会碰到康师傅这根“钉子”,不如说一向说一不二的康师傅没想到会啃到家乐福这块“硬骨头”。由此而带来的一个问题是:除了商家内讧这样的偶然性因素之外,究竟谁还能阻挡巨头涨价的脚伐?
方便面不营养,但方便食用,是许多家庭的生活必需品,我本人就是康师傅的忠实顾客。2毛钱的涨幅,虽然不至于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太大的影响,但公众内心都会困惑:你凭什么动不动就涨价?自2007年那轮集体涨价以来,几乎每年方便面厂家都会有小幅上涨,前不久还曾集体玩“瘦身”。理由无外乎都是原材料上涨之类的含糊措辞。作为完全市场化的行业,我们自然不能强制方便面不能涨价,但是每轮涨价中,到底有多少非理性的成分,有多少是一已私欲的膨胀?进而言之,当某一种商品成为准生活必需品,当一个行业或者一家企业强大到足以控制整个产业链的时候,就可以为所欲为,想涨就涨吗?我们乐意看到民族企业做强做大,但决不想看到强大之后的民族企业成了一匹脱僵的野马,在逐利的道理上一路狂奔。
这真是一个商业巨头笑傲江湖的时代。那边“3Q”大战刚刚尘埃落定,这边零售业巨头与食品业巨头又脸红脖子粗地掐上了。事情的缘起却是非常的“孩子气”,一方要涨价,一方不让涨,于是这方停止供货,“此处不听爷,自有听爷处”,那方大手一挥,“悉听尊便”。好一派妙趣横生的恩怨情仇。
对此,围观的网友有多重解读。一是中立派,认为无论是要求涨价的康师傅,还是不上涨的家乐福,其实都是出于各自商业利益的盘算,小道消息是,家乐福同意涨售价,反对的是涨进价,而康师傅则要求两个一起涨;二是挺“家”派,认为无论怎么说,家乐福不同意涨价,都站在了消费者一边,维护了消费者的利益,值得赞许,对家乐福的好感倍增;最令人莫名惊诧的是挺“康”派,说是面对外国企业的挑衅,康师傅坚决地说“不”,第一次看到民族企业有了自主权很是兴奋,“不要为了几毛钱断送了民族尊严”。如此“爱国”,让人无语凝噎。
就我个人而言,我看到的只有悲哀与失落。不争的事实是,无论这场商战斗的有多激烈,事态如何发展,对于两大巨头的影响都微乎其微,最终受伤的还是消费者。天下超市多如牛毛,康师傅完全不必死抱着家乐富一家,涨价已成既定事实;对于零售业巨无霸家乐福来说,一个品牌方便面的销售量几乎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借此一战,倒还可以意外收获一个“为消费者着想”的美誉。最令人郁闷的是,作为直接关联方和最不利结果的承担者,消费者除了围观看热闹,毫无话语权可言。换句话说,这场“断货逼涨”的闹剧,看似与消费者密切相关,其实根本无关。
家乐福落户中国已经有些年头了,之所以能够遍地开花,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与供货商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所谓“钱能解决的问题都不叫问题”,之前虽然也有过摩擦,但最终都以和气收场。此次商战,很明显是一次非常意外的“擦枪走火”。一些供应商的看法是,家乐福实力很强大,没有其他国内零售企业在要货量上可与家乐福这样的巨头相抗衡。与其说实力强大的家乐福没想到自己会碰到康师傅这根“钉子”,不如说一向说一不二的康师傅没想到会啃到家乐福这块“硬骨头”。由此而带来的一个问题是:除了商家内讧这样的偶然性因素之外,究竟谁还能阻挡巨头涨价的脚伐?
方便面不营养,但方便食用,是许多家庭的生活必需品,我本人就是康师傅的忠实顾客。2毛钱的涨幅,虽然不至于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太大的影响,但公众内心都会困惑:你凭什么动不动就涨价?自2007年那轮集体涨价以来,几乎每年方便面厂家都会有小幅上涨,前不久还曾集体玩“瘦身”。理由无外乎都是原材料上涨之类的含糊措辞。作为完全市场化的行业,我们自然不能强制方便面不能涨价,但是每轮涨价中,到底有多少非理性的成分,有多少是一已私欲的膨胀?进而言之,当某一种商品成为准生活必需品,当一个行业或者一家企业强大到足以控制整个产业链的时候,就可以为所欲为,想涨就涨吗?我们乐意看到民族企业做强做大,但决不想看到强大之后的民族企业成了一匹脱僵的野马,在逐利的道理上一路狂奔。
前一篇:称谓易改,权利难归
后一篇:讲真话有时候不是一个好习惯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