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户之见的“钱学森堂侄获诺奖”
(2008-10-09 22:07:09)
标签:
杂谈 |
分类: 时评 |
门户之见的“钱学森堂侄获诺奖”
堂堂诺贝尔奖得主,竟无法使自己的名字出现在新闻标题里,有些出人意料。放在诺贝尔奖的历史里,恐怕也算得上是花絮一朵。对于许多只看标题而无暇仔细阅读新闻的读者来说,免不了会留下这么一个疑问:钱学森堂侄是谁?退一步说,以诺奖得主的巨大光环,也已经充分证明了其学术成就和地位,似也不必挂一个钱老的名头做为一个注脚。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地方是,虽然钱永健是钱老如假包换的堂侄,但相关新闻里却很难找到关于两人叔侄关系的内容。事实上,钱永健从小就生活在美国,只在三四年前回国一次,爬了黄山逛过北京,“几乎不会中文”。而钱学森则一直生活在国内。可以说两人既无经历上的重合,也无学术上的交集。不出意外的话,应该彼此联系也极少。
懂得一点新闻运作规律的人都知道,新闻标题是很重要的,尤其像这样的重大新闻,不说殚精竭虑,至少也是经过层层审核,考量,揣摩,精挑细选之下,才能最终定夺的。相关新闻类的评选活动中,新闻标题也是重要一项内容。目的当然只有一个,吸引读者。眼下这个标题,想必也是大有深意可在,只是公众的感受肯定是惊大过喜了。
钱学森是享誉世界的杰出科学家、我国航天事业的重要奠基人、爱国知识分子的优秀典范,曾经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和“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这足以证明钱学森是个让人高山仰止的人物。但钱学森是钱学森,钱永健是钱永健,钱老不需要一个诺奖得主的堂侄来重复自己的伟大,钱永健也不需要一个令人尊敬的堂叔来为自己的荣光再添一分色彩。
不能不承认,看似遥不可及的诺贝尔奖,其实离我们很近,它是一次科学普及的良好契机。然而,从“钱学森堂侄获诺奖”里所刻意渲染的那种“出身名门”的门户之见,则不免让人感到莫名的失落。其实,公众想看到和了解的是诺奖得主个人的奋斗历程和科学成就,而不是他的家族曾经出过多少人物。在“诺贝尔”的字典里,从来就没有“出身”这个词。而这点,似乎恰恰是我国科学界经常犯的错误。
在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也为袁隆平落选中科院院士鸣不平,说“这是一个历史上的误会”。袁隆平说,没当成院士没觉得什么委屈的,他也认为,在两院院士的评选当中,可能还是存在一定的门户之见。此“门户”当然不同于彼“门户”,但都很清楚地表明,我们对学术之外的东西往往看得过重了。
私下以为,以“钱学森堂侄”为题,多少还有点“诺奖得主为我华人”的自喜之意。倘真如此,就又跑题了。科学是没有国界的,与其片面强调血统,不如反思这样的命题:钱永健再次证明了华人是可以获得诺奖的,为何国内科学家却始终未能染指?
新闻链接:http://news.sina.com.cn/w/2008-10-09/021516419145.shtml
晚上发现名人叶永烈和闾丘露薇也发了相关博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6e9d5da0100ba53.html?tj=1
版权声明:可以任意转载,转载时请务必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本声明
http://www.my1510.cn/article.php?acea4a76f89276eb
诺贝尔化学奖终于出炉了,网络媒体当然是占尽了时间的优势,率先报道,而且因为有华人科学家得奖,放在首页也是意料之中。只是,看看那些标题:“钱学森堂侄等3人获诺贝尔化学奖“,有的详细一些:“钱学森堂侄钱永健等三名美国学者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有些替钱永健不值,这样的标题让人觉得,他的家庭背景的重要性远远重要过他自己本人取得成就,其实,钱永健三个字,不就已经有足够的分量放在标题和首页里面了吗?堂侄的身份,充其量也就是花絮而已。
获得诺贝尔奖的华裔和华人,算上钱永健,进入了双位数,十位,十月十号公布的和平奖,不是是否又会成为政治角力的结果,说不定,终于出现第一个拿着中国护照的得奖者。不过中国外交部今天公开表明了态度:希望不要作出伤害中国人民感情的事情。对于一个其实只不过算是老牌民间机构的奖项,要作出官方的回应,看得出来,诺贝尔奖在中国,是很被在乎的。
只是,只不过是一个奖而已。
得奖的,自然有他们的成就,但是没有得到诺贝尔奖,也并不能够证明在当时比不上别人。就好像爱因斯坦虽然最终得到了诺贝尔奖,但是是在他的相对论发表之后的十二年,而且还不是凭相对论,而是光电效应原理。这一届的医学奖的得主,就是在他们发现了艾滋病毒之后的第二十五年,当然正如获奖者自己所说:“晚到,好过不到。评委们在关注艾滋病这个苦难是件好事情。“
不管是谁得奖,这些科技成果,都是惠及全人类的,文学还有和平奖所传播的思想,同样是也是可以让全世界来分享的。当然,思想这个东西,一定会产生争议,有支持的,有反对的,有认同的,有抵触的。评委们认同的东西,未必是所有的政府,甚至民众都认同的,这本身就是评奖这样一个游戏规则的局限性。
所以,平常心吧。
叶永烈的博文是:钱永健世袭获诺奖?转眼就可不开了。看来,还是犯忌了。估计不错,媒体这么说也是迫不得已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