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时评 |
抚平伤口,请从每一个细节入手
教育部2008年例行新闻发布会于5月26日举行。会上,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就教育部刚刚制定了《关于做好灾区师生安置和恢复重建准备工作的方案》,提出十个方面的重点工作。特别强调,教育部要求灾区的省级教育部门要加强对心理援助队伍的组织协调、统一管理,杜绝对同一个学生进行多次采访、心理咨询等活动。(中国网5月26日)
抗震救灾工作已进入灾后安置和恢复重建阶段。这个阶段的工作重点,毫无疑问,除了物质上的供给和援助之外,对震灾幸存者,尤其是其中的青少年的心理疏导和精神慰藉显得尤为重要而迫切。这不仅因为青少年心智发育还不够成熟,对灾难缺乏理性的认识,自我调适能力有限,还因为这次震灾中,中小学生是受灾最为严重的一个群体,调查显示,有近9成的学生在震灾中失去了亲人,同学和朋友。巨大的伤痛留下的心理裂痕,有待抚平。
在这个时候,教育部特别强调“杜绝对同一个学生进行多次采访、心理咨询等活动”,让人感到欣慰。道理不用多讲,不同的媒体、不同的记者或者不同的单位反复对他们进行采访,让他们诉说着自己的经历和痛苦的过程,一次次地回忆那些残忍的画面,无异于是对他们的二次伤害。而且不难想象,这些媒体记者往往大多是以一种救助者和道德家的身份出现,这种居高凌下的姿态,对于此时生理和心理上都很脆弱的受灾学生而言,他们很难或者说几乎无力明确地表示拒绝。
对于这个显而易见的问题的提出,教育部并非首创。此前几天,就有媒体发表评论认为,媒体应克制采访,遵守新闻报道的道德底线。许多网友也对一些媒体记者为了抢新闻,过度采访而对受灾群众造成的不便和伤害提出了批评。但我以为,现在由教育部门来特意强调一下,仍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
教育部的强调,与媒体评论和民意呼吁不同的是,前者是一种由国家主管部门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刚性制度,可以最大限度地保障它的有效性,而后者只是一种道德规劝,缺少必要的约束力。客观地说,此次震灾,对媒体而言也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因而为了抢夺信息资源,挖掘新闻素材,不顾及采访对象的切身感受,而做出一些有悖新闻职业道德和个人良知的事情在所难免。仅凭道德约束,是很难奏效的,只有通过行政主管部门制订切实可行的制度要求,才能最终保障受灾群众的利益和情感免受不必要的干扰和伤害。
不仅是针对媒体的采访报道,在灾后安置和恢复重建的任何一项事务中,相关部门都应该树立一种“一切从细节入手”的观念。灾难是如此巨大,它对人的心理伤害尤甚于物质上的摧毁。而且可以相信,这种伤害将绵延很多一段时间。因此,只有尽心尽力的关照到每一个细节,将生者的利益放在首位,给他们最大的尊严,才是对“把损失降到最低”的真正践行。
新闻链接:http://news.sina.com.cn/c/2008-05-26/15471562123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