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时评 |
以公开、高效和可监督保障灾害救助的可续性
针对网上有传中国红十字会某官员在接受CCTV-4采访时表示,将送往灾区价值1300万元的1000多顶帐篷,每顶帐篷高达1.3万元,中国红十字会20日中午在接受《商务周刊》采访时称,向灾区运送的帐篷平均每顶1174元,并表示,“红十字会没有人说过这些话”。(《南方都市报》5月21日)
在社会各界慷慨解囊的时候,也有一些疑问开始让人们产生疑虑——听说各地慈善机构会把一部分捐款留作本地慈善基金,是真的吗?慈善机构会从善款中提取管理费吗?我们捐的钱有多少可以最终到达灾民手中?事实上,在为灾区人民捐款捐物的爱心大潮中,就有不少人用行动表达了这种疑虑。譬如两位体育界的名嘴就表示将钱亲手送到灾民手中,有网友也建议人们选择一对一的方式进行救助,更多的人和笔者一样,仍在寻找一个完全可以信得过的方式来捐款。
有网友认为这种疑虑很阴暗,但在我看来却是非常理性和客观的,值得有关部门注意。一方面,我们的慈善事业还不够发达和健全,这包括法律法规,制度层面,以及管理水平,渠道建设等诸多问题。另一方面,此次地震灾害的破坏性特别强烈,损失特别严重,因此需要的救灾和灾后重建所需要的款项也特别巨大和迫切。公众必然会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期待,希望每一块钱都能发挥最大效用,所有的捐款都能用在刀口上。值得一提的是,越是需要民众奉献爱心的时候,越是要倍加呵护这份爱心,因为这将对整个慈善事业的发展起到深远的影响,容不得一点瑕疵。
就以此事为例,虽然中国红十字会对相关传言做出了澄清,但并没有太大的说服力,和网上传言一样,都属于自说自话的性质,无法自证其言。而对于普通公众而言,我们更没有能力,也无法通过什么渠道来证实,到底谁说的话是正确的,可信的。显然,这不仅无益于打消公众的疑虑,反而会进一步加剧公从的疑虑情绪。
从目前的情况看,具有官方背景的民间慈善机构仍将在募集赈灾资金中发挥主力作用。这就要求这些机构和组织能够拿出实质性的措施和办法,来保障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的可续性。我以为,有几个方面的问题需要解决:
一是公开。无论是公众捐赠的款项,还是资金的用途,乃至相关机构的运作流程,都应该通过某种渠道,以一种“看得见”的方式来实现,这应当是管理任何一项公共事务的前提和共识。二是高效。公开的目的之一,便是对管理效率的一种督促。管理这么一大笔以亿为计数单位的救灾资金,毫无疑问,我们不可能仅以“不扣留,不提取管理费”为要求,这就需要相关机构必须用高度负责的态度,以及高超的专业素养来做好自己的工作。最为关键的一点是,整个过程必须是可监督的。中华慈善总会理事章立凡坦诚,目前对善款的使用,我们还缺少一个专门的监督部门,接收和使用处于“凭自觉”的状况。鉴于此,笔者以为应该设立一个独立的监督部门。
做到这几点,肯定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客观上也会影响到救助的效率,但这样的付出,无疑又是非常必要的。
新闻链接:http://epaper.nddaily.com/A/html/2008-05/21/content_4728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