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英雄”的光环可否拯救那颗受过伤的心?

(2008-05-08 22:19:35)
标签:

杂谈

分类: 时评

英雄”的光环可否拯救那颗受过伤的心?

嘿,你偷东西!”前天早上7点过,江津城区2路公交车上,这一声正义的喝声,来自一名11岁的四年级小学生。这名小学生遭到小偷卡脖子、扇耳光进行报复。小学生彭飞遭到报复后情绪很低落,称以后再也不会制止小偷了。(《重庆晚报》5月8日)

事件经媒体曝光后,引来各方关注。区领导专程赶来看望彭飞,说他是个“小英雄”,并向他表达歉意,区教委、团区委为彭飞共同颁发了“见义勇为好学生”的证书,并奖励5000元。区交通局对此也作出了处理意见,当班公交车司机“下课”;公安部门锁定了在公交车上报复彭飞的犯罪嫌疑人,将尽快破案。在学校,小彭飞更是成了一名明星,还受邀到军营做客。

报道前和报道后,小彭飞得到的是完全两种不同的待遇,这样的对比,无疑是非常强烈的。也因此,彭飞也从一开始的“再也不制止小偷了”,迅速转变成“再遇到这样的事情,还会义无反顾地站出来”。毫无疑问,无论是物质奖励,还是精神上的鼓励,抑或各种荣誉蜂拥而至,彭飞都是当之无愧的,也是政府和社会对他的一种积极反馈,但所有这一切,似乎并不能打消一个疑问:彭飞那颗曾经受过伤的幼小心灵,会因此而得到拯救吗?

悬!客观地说,彭飞之所以能得到这一切,很大程度上,只是因为——他还是个11岁的孩子。也因此,关于他的报道足够抢眼,他的事迹足够让人感动,所有这一切加在一起,足够树立起一个“见义勇为”的典型。但是我们道德环境改变了吗?再做此类行为的风险降低了吗?没有。网络调查显示,仍有35%的人表示在“小学生制止小偷”时,会声援,而只有20%会主动“制止小偷”。要知道,这还只是虚拟投票,现实情况下,结果肯定更加令人失望。

我更加担心的是,在这种强烈的舆论引导下,在成人意志的影响下,在种种名与利交织的牵制下,彭飞哪怕不敢,哪怕不想,到时候恐怕也不得不挺身而出。因为他仍然是一个孩子,他不仅没有更多应对歹徒的技巧和能力,同样也没有抵卸外界环境对他施加的影响。所谓“有勇有谋地与坏人作斗争”,实际上是一句毫无现实意义的话,甚至是一句令人感到后怕的话——斗争,适合孩子吗?

制止小偷不是孩子的责任,从来都不是,那么就让孩子“再也不制止小偷”吧。对于见义勇为,我们不是要抓住一个典型,进行狂轰乱炸似的褒奖,也不是催生一个可唱可泣的事迹,让人们久久传颂,而是要 着力于道德风气的重建,要 对所有义务勇为者进行制度性的保护。唯有此,才会有更多的人站出来,才不会发生一个孩子站出来,而许多成年人沉默以对的事情。这才是对孩子真正的保护,真正的奖励。

新闻链接:http://news.163.com/08/0508/01/4BCSH6TB00011229.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