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时评 |
“冒名顶替上大学”的难言之瘾能一清了之吗?
吴龙贵
济南大学今天通报说,该校有21名2007级新生被清退或自动退学,原因是他们涉嫌冒名顶替,未能通过资格审查。(《中国青年报》2月26日)
经历过“周老虎”、“刘 羚羊”事件的洗礼后,有人戏言:现在除了骗子,还有什么不能造假?但是看到济南大学一次打假就打出21个“李鬼”,有的学生竟不知父母姓甚名谁时,原本已经坚强的神经再次变得脆弱起来。
随着近些年来高校的持续扩招,今天的孩子上大学已不复当年“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惨烈,但由于我国适龄人口基数的庞大,“上大学”作为一种稀缺资源,仍然需要通过激烈的竞争,并最终为少数人享有,还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此,相比于“周老虎”、“刘羚羊”事件,“冒名顶替上大学”不仅是对社会公平的践踏和道德底线的冲破,更是对其它一部分人实质性权利的一种掠夺。
毫无疑问,这是一次极为低智和拙劣的造假事件,也正是因为其低智和拙劣,更显出这种掠夺是何其的粗暴和残酷。上大学之于学生的命运走向,教育之于国家的前途,人才选拔之于社会的进步,其重要性都是不言而喻的。何以这21名“李鬼”大学生一路过关斩将,通过层层审核,直到上了大学后,才在学校自设的资格审查中现出原形?值得追问的还有:清退的有21名,没有清退的有多少?通报的是济南大学,没有通报的还有哪些大学?当地教育部门和各级职能部门及其公职人员又在其中各自扮演怎样的角色?显然,这些疑问不能随着大学的一纸退学令而消解。
这起事件只是掀开了冰山一角,让我们在看到被清退或自动退学的偶然性结果之外,更深切体会到权力在教育领域的渗透和张扬的某种必然。与手段的低智和拙劣相比,“冒名顶替上大学”其实有着极高的资源门槛。没有相当的权力介入,没有熟络的人脉关系,没有一整套利益链的协同运作和操控,当不至使事态升级到现在这个地步。如此,“冒名顶替上大学”的假大学生可以被清退,而事件背后的权力乱象等难言之瘾也能一清了之吗?
济南大学校长程新说:“济南大学决不允许假学生进入。我们守土有责,要让新生录取工作保有一片净土。” 捉出这么多假大学生,大学已经足够尴尬,而由大学校长公开作出这样的表态,则更像是一种无奈之举。当大学的责任在“教书育人”之外还要加上一个“守土”时,真正该脸红的又是谁呢?
新闻链接:http://zqb.cyol.com/content/2008-02/26/content_20777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