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时事评论 |
分类: 时评 |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扫盲处处长高学贵日前在第五届中国杭州国际教育创新大会上透露,2007年,中央财政已安排“两免一补”资金181亿元,免除了全国近1.5亿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据新华社11月6日)
义务教育,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教育政策,也是被历史和许多发达国家所证明的,提高人民整体素质和国家走向强盛的必由之路。在这方面,我们国家所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2006年6月,新修改的《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不得收取学费,并逐步免收杂费。此后,珠海等地开始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免费试点。此次中央财政“空降”资金181亿无,免除了全国近1。5亿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我们可以视作是对法律规定的全面落实,这意味着:免费义务教育时代已经来临!
不可否认的是,在很长时间里,我们的义务教育实施得并不纯粹。1992年颁布的《〈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规定: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可收取杂费。于是以学杂费以及相关变种面目出现的各类收费项目成了影响全面普及义务教育进程的巨大障碍。数据显示,适龄儿童失学人口仍然为数不少,并且毫无疑问,他们绝大多数分布于贫困地区和数量呈急速上升之势的进城打工人员群体。在义务教育已经深入人心的今天,这一现状不容乐观。
义务教育到底是免费教育还是收费教育?这成了一个问题。究其原因,我国义务教育经费“以县为主”,而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义务教育经费78%由乡镇负担,9%左右由县财政负担,省里负担11%,中央财政负担低至不足2%。也就是说,乡镇是实现义务教育的主力,这对贫困地区来说,不堪重负,相当一部分县级政府缺乏足够财力,无力填补义务教育资金缺口,而杂费的出现正是为了填补这种政府投入的不足。
让义务教育回归免费的政策本义,确保所有适龄儿童一个都不能少地受教育权,就必须通过国家财政而不是地方财政的制度安排,实行托底的保障,这一一份沉甸甸但不容推辞的国家义务。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2006年国家财政总收入达3。9万亿元,是2003年的3倍,GDP总量达到20。9万亿元,而教育投入占GDP比例却始终低于4%,并时有下浮。这一数字,邻国印度达到6%,美国是7%,欧盟国家就更高。并且值得注意是:一来我们的教育人口基数要远大于这些国家,二来有限的教育投入大头却用在了高等教育上。如果说之前还有诸多现实困难或者难言之隐的话,那么现在随着各方面条件的成熟,显然已经到了国家全面承担起义务的时候了。
181亿元的中央财政直拔,对民众尤其是广大低收入群体而说是个响亮的福音,但我们更愿意看作是政府责任的一种回归,一种对承诺的践行。对于教育这个宏大议题而言,这只是一个起点。
新闻链接:http://www.gov.cn/jrzg/2007-11/06/content_797590.htm
前一篇:人人都有规划家园的权利
后一篇:博物馆免费开放应成一种文化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