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时事评论 |
分类: 时评 |
教学改革不能想当然
日前,成都市树德实验中学(西区)开始在初一年级英语、体育两门课程中试点“学生选老师”。学校根据学生的投票,确定教师的工作安排。“学生选老师”事件在教师圈内引起不少争议和讨论。(《中国教育报》9月7日)
首先得承认,教学改革本身是个好东西,并且应该贯穿于我们的整个教学活动中。就现实而言,我们的教学实践中的确存在着种种不尽如人意之处,譬如学生对课程尤其是非主要课程缺乏学习积极性,师生之间的互动性不够,老师在教学中的能力和素质不能得到充分而准确的体现等等。这就需要在教学体制和教学的方式方法上加以改进。但,教学改革不能想当然。
“学生选老师”,其出发点就是以学生为本位,通过改变以往学生在教学体系中的被动地位,加强他们的独立自主性,一方面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给教师适当的压力,以促使他们尽可能地改善自己的教学水平,以迎合学生。应该说这种思路是正确的,从理论上说也是一种美好的制度设想。但也许太过美好,我们不得不回过头来审视一下它是否具有现实基础。
显而易见,“学生选老师”,甚至决定了老师的下一步的工作安排,将不可避免地带来两个问题:其一,如何何证教学的有序性?学生固然是非常欢迎此项改革的,但他们毕竟还是些尚未成年的孩子,把决定权完全交由他们,他们能正确行使以前从未行使过的权利吗?谁能保证他们不会使小孩性子?“小鬼当家”会不会最终演变成“大闹天宫”?事实也证明,就连家长都对此心存疑虑。其二,如何保证公平性?有的孩子喜欢这个老师,而有的孩子对那个老师有好感,最后只能靠打分的高低来决定。这种完全凭借主观印象做出的决定可以说毫无科学性,甚至有些简单粗暴,不仅对老师不公平,也很可能以大多数学生的利益而屏蔽了小部分学生的利益。虽然这个问题以前也有,但在多年教学经验的保护下,至少还能维持相对的公平。
评价一项改革的优劣时,必须考虑制度的可行性,而不能把现实中根本不可行的理想目标作为变革的理由。否则,会陷入一种乌托邦式的空想。现行的教学制度确实存在不足,也确有改革的必要,但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更应该审慎,而不能病急乱医,随随便便地拿学生的切身利益作试验,因为风险太大了。
就此项教学改革而言,如果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其负面效应是不言而喻的:第一,将造成教学秩序的混乱。当决定权归于学生的时候,老师可能会为了取悦学生,而暂时改变自己的教学风格和习惯,但在短短一节的时间里,是否能够转型成功,即便转型成功,又能否坚持长久,都将是问题。这必然会造成老师们有教学时患得患失,甚至不知所措。第二,学校教育有其内在的机理和规律,适当的强制性和约束是必要的。赋予学生过大的自主权,显然会与此发生冲突,到时,教育的严肃性如何体现?
新闻链接:http://edu.people.com.cn/GB/6231785.html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