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国骂”,不能仅此奥运的名义
在政协提案办理协商会上,“如何文明办奥运”是委员们谈论的重点。他们均表示,要改变开口就有“国骂”、“京骂”的情况,文明办副主任翟卫华说,这一问题已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他们将在今年3月27日,奥运倒计时500天当日下发“迎奥运、树新风”活动方案,共有8个实施项目,其中就有一项是倡导拒绝国骂,活动将在倒计时一周年时掀起高潮。(《新京报》3月12日)
这项倡议,让我想起了刚刚过去的“学雷锋日”。在这一天,全国各地许多单位和学校发起学雷锋热潮,以至于出现“敬老院的窗户被擦了八遍”的闹剧。我担心,倘若在奥运倒计时500天当日发起这项拒绝“国骂”的活动,也会遭遇相同的命运:在活动期间,一切都好,活动过后,一切照旧。问题在于,如果我们总是在特定的时间,以特定的名义,去倡导什么拒绝什么,即使效果不错,也可能背离我们的初衷,因而实现不了实质性的改观。
对于“国骂”,即便是那么常常将之挂在嘴边的人,大概也会认同是一种不良习惯,小而言之,是个人文明素质不高的体现,大而言之会有损城市形象,再遇上个“奥运会”这样的举国之盛事,影响可就是国际性的了。因此,拒绝“国骂”,乃至消灭“国骂”是必须的,但对于如何拒绝和消灭,我们却不能仅以“影响力”的大小来对待,“大考大忙,小考小忙,不考不忙”,甚至变成服务于“某某”的工具。
以相对宽容的态度来看,“国骂”其实也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是长期生活习惯,语言习惯和社会环境共同作用积累而成的。所以,正如“做好事”不可能在“学雷锋日”一天养成的一样,“国骂”也不可能通过某一次主题活动而消声匿迹。相反,刻意追求“速成”,短时间内,可能会有奇效,但从长远来看,其实是为“国骂”提供了另一种意义上的生存空间,因为我们的道德底线在无形中后退了。
一定程度上说,我们正陷入一种人为制造的“功利化”陷阱。最显而易见的道理,既然我们已经很清楚了“国骂”的负面影响,为何偏偏要在奥运倒计时500天当日开展活动,在倒计时一周年掀起高潮?难道拒绝“国骂”只是为了配合奥运的相关活动?抑或只是让公众看到相关部门的工作积极性?这样一种错误的引导和认识,直接导致的一个结果就是,公众对于拒绝“国骂”的积极性和认同度不高。
如果我们无法解决到底为谁而拒绝“国骂”,那么到了2008年奥运会闭幕之后,我们或许可以骄傲地宣布,我们成功地举办了一次没有出现“国骂”的奥运会,但我们未必敢说我们成功地举办了一次文明的奥运会。
新闻链接:http://news.sina.com.cn/c/2007-03-12/005011388581s.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