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一律封杀”的最大受益者并非马路摊贩
今年下半年起,市民无需再为修鞋、修伞等琐事而四处寻寻觅觅了。记者昨天从上海市市容环境卫生行业2007年便民利民措施发布会了解到,“五一”前,一份《城市设摊导则》将出炉,并于下半年正式开始实施。市区部分路段经市民同意,可设置部分便民类摊点,对马路摊点不再一律封杀。(《东方早报》2月26日)
细想起来,我们似乎还找不到哪一个群体像马路摊贩这样,在不同身份者的眼中,呈现出如此“分裂”而对立的形象:在政府及城管部门的眼中,他们是扰乱社会秩序影响城市形象的一群人,他们总是被打击被取缔的对象,但对普通市民来说,他们却又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群人——马路摊贩便在穷追猛打和市场需求的尴尬处境中,真实而又艰难地生存着。
毫无疑问,上海市出台的这份《城市设摊导则》所作出的“对马路摊点不再一律封杀”的规定,给这个日见庞大但却长期受到不公平待遇的群体带来了福音。可以预见的是,这一充满人性化与和谐色彩的善举,相当于给了马路摊贩们——这一弱势群体一个合法的身份,为他们提供了最起码的保障,进而使他们维护自身权益和改善生存处境成为可能。但尽管如此,我仍然认为,这一善举的最大受益者其实并非马路摊贩们。
应该认识到,马路摊贩作为城市中的一员,理应受到管理和约束。并且,因为他们存在方式的特殊性以及无证无照无本地户籍等原因,对他们的管理相比之下难度更大,采取一些不同的方式分而治之也是必须的。问题在于,我们的城市管理者是否做过系统的调查研究,是否认真考量过利弊得失,是否在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上下过真功夫?
不唯上海,事实上,长期以来,我们许多城市的管理都过于简单和粗放,奉行“大棒”政策,轻则设限,重则封杀,直至造成今日之城管与马路摊贩之间势不两立水火不容的局面。结果如何?非但没有消除马路摊贩所带来的弊端和隐患,反而为市民生活增添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让政府部门倍受指责。实践证明,这样的城市治理是非常失败的。
显然,对于“马路摊点不再一律封杀”,我们应该这样认识:这不是对弱势群体的一种垂恩,也不是对社会资源的一种让渡,而是在寻找或者说探索一条更合理更有效的城市管理路径。我们不妨作这样一个简单的对比:相比于“疏”,“堵”不仅同样要付出管理成本,还会因为矛盾的加剧对立及政策的不稳定,执法的无序化等因素,带来相当大的管理风险。倘若再加上市民生活不便,政府形象受损是隐型支出,就更加得不偿失。因此,在笔者看来,这一政策的最大受益者其实是城市本身。
现代政府被称为“责任型政府”、“服务型政府”,也即一个政府是否称职,衡量的标准就在于它所作出的决策是否能够对自己的决策负责,是不是着眼于社会整体利益,简而言之就是政府决策能不能经得过拷问——从这个意义上说,“对马路摊贩不再一律封杀”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从中我们看到了城市管理者的智慧和良知。
前一篇:去谁家过年,一个中国式难题
后一篇:“微尘”当选感动中国人物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