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时评 |
没有压力就没有持续下去的动力
备选:政府要养成在压力下改革的习惯
明年1月1日,《中央国家机关会议费管理办法》、《中央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差旅费管理办法》将实施。一场改进机关作风和推进国家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全面展开。而武汉市从2005年11月就开始进行了规范公款接待的试点改革,在今年10月12日,又在全市统一推行公款接待公示制度,成为规范党政机关公务接待的先行者。但是,由于公款接待费用敏感,武汉市只要求其和单位内部公示满足单位群众的知情权,而非向社会公示。(《新京报》12月11日)
无论是实际效果,还是示范意义,武汉市大力推行的包括公款接待公示制度在内的“六条禁令”都值得人们欣赏和期待的。然而只向单位内部公示而非向社会公示的具体作法,又让人生出诸多的疑问。其中最为敏感之处,或许就是这句“公款接待费用敏感”。政务公开,已经成为政府工作的常态,而作为其中一个分支的公款接待费用缘何敏感,理由何在?就算是敏感,又与向社会公示有什么必然联系?更为重要的是,此次改革的目的就在于规范公款接待,纠正不正之风,倘若还蒙着一层“敏感”的面纱,改革还能持续下去吗?
诸多疑问都指向了同一个明确的事实:我们的政府部门还不太习惯在压力下进行改革。显而易见,公款接待费用是仅仅在单位内部公示,还是向全社会公众公示,受到的关注度,面临的舆论压力以及监督等方面,效果是截然不同的。事实上,对于政府部门公款吃喝风的指责和批评,向来都只听到来自外部的声音,而甚少有来自内部的声音。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政府部门心存的一种“摇摆”心态:在没有“外界”干扰的情况下,改革可以平心静气地进行,进可攻,退可守,成败得失完全可在自己的掌控之中,即便有一些反复,或者最后改革不成功,也还有回旋的余地,不致太过难堪。
应该说,这样的顾虑不是没有道理。改革尤其牵涉到多方利益而为公众广泛关注的改革,往往都是曲折多变,阻力与压力并存的,也往往会伴随着不同的声音。太多的声音和意见,有时候的确会影响到改革者对事物的判断和认识,因而影响到改革的最终成效。作为规范党政机关公务接待的先行者,显然不能不考虑到这一点。
但是需要提醒一点:没有压力也就没有持续的动力。一方面,这是由公款接待的性质所决定的。公款接待腐败之风历史久矣,因其涉及到诸多利益,可谓根深蒂固久病沉疴,没有一种破釜沉舟的魄力是很难根治的。既然已经锐意改革,就应该拿出相应的态度和决心,而不应有太多的后顾之忧。
另一方面,则是现实的迫切要求。公款接待演变到现在这个地步,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社会监督的缺失。实践已经证明,仅仅依靠体制内的约束,指望公务人员自律,是不可能的,只有开通更广泛的监督渠道,让媒体和公众都参与进来,才能使公款接待成为众矢之的,干部们才会知耻,有痛感,改革才能有持续下去的前提条件。
前一篇:“给一条生路”应成城市管理的底线
后一篇:纠缠于细枝末节治不了非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