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游人的大湖真好,你可以一个人享受大湖的宽阔,湖水的恬静,岸边的宁静和落日的祥和。
你可以听渔歌晚唱,湖鸟的诉说和潮汐的涌动。
趁着十一没有到来,9月20日,先去了兴凯湖转一转,第一次去还是十年前,这次来,也不是时候,临秋没晚,湖边几乎没了游人。
其实,寂寞也是一种美,远古时,湖的诞生原本是寂寞的,那时怕是连水鸟也没有,更不用一拨一拨的游人了。
最先让这里热闹起来的是满人,满族祖先肃慎人在兴凯湖繁衍生息,这里盛产“湄沱之鲫”,渔人开始捕渔,湖边夜晚的篝火和渔民打渔回来烤鱼的腥味让这里的岸边有了人的活力和生机。
千年一叹,历史轮回,今天,一度沉睡了几千年的大湖又随着游人的来到喧嚣起来。
每到夏季,岸边挤满了人,人们一边在湖里泡着湖水澡一边等着岸边烧烤店里烤着大白鱼,鱼好了,一声叠一声的吆喝,人们开始喝着啤酒,看着夕阳,把一抹红霞送到湖底下。
秋天到了,北方这个季节,没办法,注定要沉寂下来,特别是十一前后,你就别指望看到人的影子。
一个人的时候,最好这个时候来,没有喧闹,没有烧烤,也没有拥挤的湖边,只有你一个人,沿着湖岸边,踏着细细的沙子,没有边际的瞎走,一任湖水追浪,在你的眼前跑前跑后,你却全不在意,你却会在没浪的沙边,细细地看着小白虾自游自在,附近的推虾人在岸边走来走去,,,
秋天是沉甸甸的,湖水也是凉凉的,它不起大的波浪,不会有一种从天边涌来把你吞掉的感觉,它很轻柔,在呢喃地向你诉说,好像涌了一年的大浪,需要疲惫地在你的面前躺一下,小小地耍一下温柔。
没有游人的大湖真好,你可以一个人享受大湖的宽阔,湖水的恬静,岸边的宁静和落日的祥和。
你可以听渔歌晚唱,湖鸟的诉说和潮汐的涌动。
一切的一切都只有在秋天才会有,别忘了,一个人的时候,到这里来,享受这里的宁静和落寂。

兴凯湖由6500万年前的火山喷发造成地壳陷落而形成。小兴凯湖在大湖20万年以后变迁过程中湖水退缩形成。兴凯湖原为我国内湖,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签定后,变成了中俄界湖。
史书记载,兴凯湖在唐代称为湄沱湖,以盛产“湄沱之鲫”驰誉。又因湖形如“月琴”,故辽金代有“北琴海”之称,清代改为兴凯湖。又称兴开湖,是当地赫哲语肯卡的偕音,意为水从高处向低处流。“兴凯”是满语,“兴凯”的意思为“水耗子”,说明当时兴凯湖中水鼠很多。兴凯湖北面有小兴凯湖,又名达巴库湖,满语意为“水从高处往低处流”。
兴凯湖是大兴凯湖和小兴凯湖统称,湖区总的呈一椭圆形,北宽南窄,小兴凯湖与大兴凯湖被一条长90公里的天然沙坝隔并,沙坝最宽处约l公里.
6000多年前,满族祖先肃慎人在兴凯湖繁衍生息,创造了独特的渔猎文明。兴凯湖作为满族的龙兴之地,清初曾被“禁封”200多年。清末解禁后,陆续有垦荒者来到这里。20世纪50年代,王震将军率领十万官兵在此开发北大荒。兴凯湖是继五大连池以后第三个加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的。
兴凯湖白鱼是游客必须要吃的,它的特点是色白如玉,肉泽细嫩,美味清香。大白鱼和乌苏里江中的鲑鱼,绥芬河中的滩头鱼并称“边寒三珍”
。
秋天的密山口岸也没有游人,

偶尔有俄罗斯货车通过口岸,,,


俄罗斯商品店里没有游人,只有老板一家在吃午饭。

套娃们也显得很寂寞,怎么没人光顾呢,

兴凯湖一望无际的湖面,只有小船在岸边独守一份孤独,,,

到此一游吧,,,,
记得十年前也来过这里,但却找不到当初的一切。

我们来到了莲花旅游区,本来是来吃鱼的,但来了之后,饭店也都关了,没了游人也就不开了。



沙滩是细腻而柔软的,,,


湖边人在推虾,兴凯湖很浅,最深处不过十米,岸边走进几百米也只有一人多深,所以,在湖边一带的农民有推虾的习惯,他们告诉我,从下游一趟上来,得推出来一大盆,,,,



一盆虾也就晒一斤,鲜虾很亮,味也很好,干虾30元一斤,我买了点,,,晚上炒了点,好吃。

卖虾人也卖不动,这个季节没人来。

女推虾人也要下湖推虾,我拍了抓紧拍了两张,她说,每天都能推不少虾,,,,

推虾的工具很简单,就是一个大网,下面两个轮子。
一推虾就进网了。



打鱼船回来了,

上岸后,我一看,只有一些麻脸,几条小白票子和穿丁子,也没打到大白鱼,船家说,现在很少能打到大白鱼了,天天打,月月打,年年打,打得快绝了。

当壁镇旅游区也是没有人,
湖区静静的,只有我们一伙游人,,,

沙滩摩托也是无人问津,,,


游船在静静地等着游人光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