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只眼看日本(2):和服表演看门道

标签:
唐风日本和服奈良时代平安时代时尚 |
分类: 随拍随走 |
日本的和服是不是来自中国?
在日本飞鸟和奈良时代,中国对日本经济和文化生活的影响最为重大,这时,中国古代吴越地区的宽袖、叠襟式长衫流传到了日本,成为上流社会正式场合的礼服,特别是朝廷的正规制服。在此后的历史变迁中,虽然和服不断得改良,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和服的基本要素始终没有脱离吴服的定格。对于和服的传入还有一种说法:奈良时代,中国唐代的服饰传入日本,首先在贵族中流行,被称为唐风贵族服。到平安时代,对唐风贵族服加以若干改造,如袖子、胴体变长,衣服的幅度变宽。为给人以美感,穿时紧紧贴在身上,有意识的显示出人的线条美,对这种变化,日本人称其为国风化。从此这种服装便固定为日本的和服。
我想,来自中国没问题,但是又有发展,最终成为了本民族服装,只是,我们没有继承下来。
这些老手艺人在日本也不多了,因为年轻人不太喜欢穿和服了,有些手艺只是老人会了。
日本人总是向世界展示他们的和服文化,谁不知,这一文化遗科来自中国唐服呢,
问题是,我们的民族服装是什么呢?汉服,唐服?还是旗袍?
这样的服装,我们中国古代也有,但是,在电影里,在戏剧里,但一定不在生活中。
后面看,线条,曲线,人体,尽显其中,和服的美在于适合人体的线型美,在于发展中的改进。
我们常说民族的东西才是世界的,
日本民族确实有好多是他们自己的,但是又是世界的,我们只能从他们的建筑、服装、茶叶和道教文化等来满足我们民族的自豪感了,
和服背后“小包袱’ 有什么用?
日本由于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服装也模仿中国。如女仿照唐代女衣带,在身前系成两个圈儿。后来又用两寸宽的带子在身前打个蝴蝶结式的纽带垂了下来。到了19世纪,一些善于逢场作戏的艺妓在腰间系成一个像鼓一样的带结,取名“御太鼓结”,也叫衣枕。由于这种装束好看,就广泛流行开来。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日本妇女背上的“小包袱”,它只是一种服装上的装饰。
我们在谈到日本时,往往夹杂着太多的民族情感,
有时,
这样的狭义的民族情感,让我们找不到北。
忘记了,日本是一个知耻而后勇的民族,
是一个善学而又谦虚的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