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历史(四):哈尔滨田地街日本民居群亟待保护

标签:
民居门洞日本军官老大娘日本楼杂谈 |
分类: 游在黑龙江 |
哈尔滨田地街日本民居群年久失修,亟待保护
田地街日本民居是现在哈尔滨仅存的保存完整的日本民居群落,由于年代久远,多年失修,现在处于危房状态。
5月22日到25日记者三次来到田地街进行采访和拍照。
在田地街53号门洞,记者进去后,发现这样有三处日本民居处在棚户房包围中,在门洞右侧的楼房由于失修大部分房子无人居住,在墙的一侧用一排木方支着墙角,墙皮和墙砖都已脱落,一个住在这里多年的老大娘对记者说,这个楼是日本军官楼,非常结实,由于无人居住,水龙头总是漏水把地基和墙体都泡疏了。
记者来到另外一个门洞,田地街41号,一进洞口正对着是一个看似电影院的日本建筑,房顶人字形,分别有二个方形柱,整个建筑保存完好,据当地居人说,这里曾是日本人的一个歌舞厅,当年这里辉煌过。
这个门洞内是一个很大的四合院,右侧、左侧和正房分别是室外木制楼梯的典型二层日本民居,楼梯分别从两侧上楼,整个楼是一个长廊栏杆楼梯,家家户户相邻。记者在右侧民居楼发现,外栏楼梯雕栏画栋,红漆如新。
在写着“第五方园里4楼”,记者遇见一位住在这里老户的一位老大娘,她对记者谈起,这里的房子最早是归市粮食局,他住的就是粮食局他老头子的房子,后来归道里房产了。这里原来老户都搬走了,大部分都租给收破烂的了,成了破烂王的集散地,没看到这里到处堆的都是废品吗?
去年有一个日本人还来这里看他住过的老房子,并在这里照了相,这里常会有日本人来这里看一看。
老大娘对记者说,在田地街29号门洞有一栋日本军官楼,她带着记者,并说,这里住的都是日本大官。记者发现这是一个圈楼,邻街一楼都变成了门市,楼上空着。进门洞里发现是一个典型的日本民居,方烟囱,小窄窗,有些楼还能看到没有拆掉的灰道。一个家住这里的王先生告诉记者,这里当年每个洞口只住两户日本军官,现在每洞隔成了四户,当时是五全,上下水都有,地板都是5公分厚的木制地板,后来,分给中国人住,下水管和地板都扒了卖钱了。
在买卖街70号,是一个非常漂亮的欧式建筑,一个在门口溜狗的老大爷对记者说,这个房子是德国人设计的,最早这里曾是日本人的水牢,后来办个幼儿园,后来归了一工具厂,现在是归道里房产了,房子举架高,一楼做了门市出租了,楼上只有几户人家,大部分空着,没有暖气,也没有下水,没有人住,记者上楼看了看,楼内楼梯破损,年久失修。但依稀还能看出当年的风采。
买卖街78号,是一个典型的日本楼,前年失了一把火,全都烧了,现在一楼出租,二楼以上全变成了火烧房,直今没有修,记者来到火烧楼后院,发现这里有一个典型的室外廊式楼梯的日本二层楼,两楼只有隔手相望,记者上了二楼,沿楼走了走,发现二楼大部分无人居住,有的房间整个楼体都已塌落。一个在这里租房的中年妇女说,这个楼是日本的营房,当时两楼之间有过道相通,用做士兵来回站岗用。记者发现,前楼着火,也殃及这里,一侧室外楼梯已被火烧,楼上居民说,他们自己钉了钉,每次下楼都怕掉下来。
田地街日本民居群落是当年日本人侵华的见证,可开发保护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建议市政府加大投入,把现有的居民迁出,以旧修旧,恢复原貌。一部分建立伪满洲国博物馆,一部分开发建立日本民俗馆,搞日本民俗一条街。
哈尔滨是一个多元文化开放的国际大都市,不但要开发俄罗斯文化还要开发日本文化。哈尔滨做为当年伪满洲国日本侵华所在地,留下许多建筑、文物,我们没有理由要把这一段历史遗忘,应该开发保护利用。
记者来到另外一个门洞,田地街41号,一进洞口正对着是一个看似电影院的日本建筑,房顶人字形,分别有二个方形柱,整个建筑保存完好,据当地居人说,这里曾是日本人的一个歌舞厅,当年这里辉煌过。
这个门洞内是一个很大的四合院,右侧、左侧和正房分别是室外木制楼梯的典型二层日本民居,楼梯分别从两侧上楼,整个楼是一个长廊栏杆楼梯,家家户户相邻。记者在右侧民居楼发现,外栏楼梯雕栏画栋,红漆如新。